来源:Wind资讯
作者:招商固收研究团队 孙彬彬、涂波、孙倩倩、周岳、高志刚
|
事件:2015年5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15年第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降准带动货币乘数回升,弥补基础货币不足的影响
3月末,货币乘数为4.31,相比于去年年末的4.18,提高了0.13,主要由于2月全面降准加定向降准,降低了整体的准备金率。而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9.6万亿,比年初增加1658亿,同比增长7.7%,较2014年末下滑了0.8个百分点,体现了央行外汇占款减少对基础货币投放的负面影响。相对于M2同比11.6%的增速,基础货币投放相对不足,主要依靠降准对货币乘数的拉动。

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为2.3%,报告中提到,由于年初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纳入各项存款的口径,该水平对超储率有一定低估。考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0.4万亿元(虽然并不完全等于口径调整,但相差应该不大),按照此水平对各项存款余额进行口径回调,那么原口径下的超储率应该在2.5%左右,相比于年初2.7%的水平,有所下降,降准对超储率的影响(法定准备金转为超额准备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基本消除。
4月20日,央行再次降准,并且将降幅扩大至100BP,无疑将带动货币乘数进一步回升。因此,如果简单按照50BP降幅对应货币乘数0.13倍的增幅,货币乘数将升至4.57倍。但是考虑到近年来,一季度货币乘数相对于前一年末均有季节性上升的趋势(贷款投放相对积极), 我们认为目前的货币乘数应该在4.4倍至4.5倍之间,考虑全年的波动,静态测算(不再降准)货币乘数至少将维持在4.4倍以上。
基础货币投放测算:降准的必要性取决于外汇占款的变动
以稳增长为目的,2015年M2实际增速或接近12.5%。在过去经验中有一个货币增速恒等式,即: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2~3%,这是一个中性的货币目标增速。如果M2实际增速接近于上限(3%),货币政策相对偏积极;如果接近于下限(2%)则偏稳健。我们认为在稳增长态度明确的情况下,未来各个季度的GDP增速将逐渐回升,全年GDP增速预计为7.2~7.3%;经济增长带动通胀新涨价因素,CPI全年增速有望升至1.8%的水平,同时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我们认为全年M2增速或将达到12.5%左右的增速。
按照我们前文的测算,货币乘数维持在4.4倍,M2增速达到12.5%,那么2015年全年的新增基础货币需求在2万亿左右。1季度基础货币增加1658亿,未来3个季度存在1.84万亿的基础货币缺口。
根据央行MLF操作表,1季度MLF共投放3700亿基础货币,按照未来每个季度同等数量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计算, 未来3个季度通过MLF可提供基础货币1.11万亿。
一季度,根据棚改项目贷款进度,央行对对国家开发银行拨付抵押补充贷款资金1318亿元,累计拨付5149亿元。如果从去年二季度开始算起,央行在四个季度内通过PSL投放基础货币接近今年一季度的四倍, 预计未来3个季度央行仍将以此节奏投放棚改相关PSL,合计在4000亿左右。
在强调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时,在棚改之外,添加了对水利和中西部铁路的支持,未来央行或会将上述基建贷款纳入PSL抵押物接受范围,支持基建投资,预计基建投资仍将维持高增速,托底经济增长。
参考棚改PSL的投放节奏,水利和中西部铁路建设等基建投资PSL预计每个季度季度奖投放1000亿,未来3个季度合计投放3000亿,那么 央行在未来3个季度内,将通过PSL投放基础7000亿。
传统再贷款投放1500亿基础货币。2014年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2154亿元,比年初增加470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524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合计新增接近1000亿。今年年初,央行将再次增加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额度500亿元,因此预计2015年全年支农和支小再贷款总额应该不低于1500亿元。
再贴现提供500亿基础货币。2014年再贴现余额为1372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预计2015年新增再贴现可达到500亿。
此外,SLF、SLO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更注重于短期流动性的调节,在全年的时间长度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其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净贡献为0。以SLF为例,央行在1季度投放1700亿流动性,但4月末公布的SLF余额已经归为0。
暂不考虑外汇占款的影响,通过上述途径和节奏,央行可以投放的基础货币共计2.01万亿,已经超出了12.5%的M2增速、4.4倍货币乘数下的新增基础货币需求,也就是说,在假设外汇占款余额和准备金率不变的静态条件下,央行现有的基础货币投放手段可以满足经济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但外汇占款仍有下滑趋势,对基础货币的消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参照前两次降准的对冲意图,未来如果外汇占款出现大幅下滑,上述基础货币投放节奏难以保证M2的有效增长,不排除继续降准的可能性。
降息带动融资成本下降,但效果减弱,与存款成本降幅有限相关
1季度,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滑,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在降息的带动下,表内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年末下滑;二是,社融结构继续调整,各项表外融资增长放缓,占社融增量规模仅8.3%,较去年同期下滑19.4个百分点。
不过本次降息,对贷款成本下降的引导力度不如去年。以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例,3月末为6.78%,比去年12月末下降15BP,小于降息幅度,更是小于去年降息后的降幅,去年11月降息之后,贷款利率下降了44BP。
从贷款利率的结构来看,主要由于执行基准下浮的贷款占比下降。
但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存款成本下降幅度也比较有限。3月份第二次降息时,央行将存款利率上限继续放宽至1.3倍,虽然不同类型银行执行了不同的上浮比例,但是根据报告中给出的数据,3月份,定期存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3.14%,仅比第一次降息前(2014年10月)的水平下降了18个BP,而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更是持平。这就意味着,虽然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利率共计50BP, 但对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而言,效果比较有限。银行负债端成本降幅有限,那么对于资产端收益的要求就相对较高,贷款利率降幅也就相对有限,因此也就限制了降息的传递效果。


贷款需求旺盛,宽信用仍将延续
报告中指出:"2015年以来贷款增长较多,金融机构反映贷款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大了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经济带的信贷支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信用需求相对旺盛,反映出一定的投资积极性。
从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水利、基建、房地产等政策拉动相对较多领域的贷款增长较快,制造业持续放缓致使相关贷款增速有所下行",贷款需求的分布也比较符合投资增长的行业分布,1季度基建投资增长22.8%,高于去年全年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只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在下滑,应与"项目配套资金到位有时滞"有关。
此外,从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高,也符合贷款需求旺盛的特征。一季度,"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对近期审批通过的投资项目提供了较多资金支持,有利于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
社融投资和信用需求高,有助于宽信用趋势的延续。但从3月的数据来看,贷款和社融均有下滑的苗头,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却偏向宽松,究其原因,货币政策传导存在一定阻滞,信用投放(供给)不够充分。针对于此,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需要"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同时需要"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结合政策层面的配合下,信贷传导机制有望及时疏通,宽信用的趋势依然会延续下去。
货币政策继续稳健,未来重点在于疏通传导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支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特别强调"既要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也要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基础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还提到"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效调节和供给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方式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流动性,我们认为当前的资金量已经足够,报告中也提到当前"流动性整体充裕",资金利率也相对较低,央行并无继续扩量降价的意图,否则容易导致过度放水,央行连续6次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对此的一种应对。此外,从最近公布的SLF操作也可以看出,央行回收了前期通过SLF释放的1700亿流动性,对于流动性依然相对节制,比较注重松紧适度。
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要求的,报告中也提到需要"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在流动性投放已经整体充裕的当下,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方向应以疏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