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猫爪在2008-10-17 20:15:00的发言:可能有点误会。
其一,我不是说佩佐夫说的时间不准,而是他认为“美国的衰退引起中国的萧条”的判断就是错的,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的萧条引起了中国的可能的经济动荡”。
其二,现在的市盈率和换手速度,已经逐步向理性的资本市场交易方向前进,而且必须认识到,
中国工业生产对金融市场的依赖,远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严重。
考虑到诸多因素,我认为现在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来说具有两面性:风险和机遇并存。

可以探讨啊。
呵呵,或许我没有理解斑竹的意思。以下是关于上述观点的看法,与斑竹讨论之:
其一,关于“美国的衰退引起中国的萧条”这一判断,确切地说,应当是Marc Faber的观点。当然,这一观点也是佩佐夫所同意的。其大意是,美国会在08年遭遇一场实质性的衰退,从而对中国的需求减少,进而使得中国制造业的过剩局面愈加严重,于是引发中国经济步入衰退。目前来看,这方面的趋势的确在加强,从08年以来我国外贸企业的业绩下滑,甚或企业的大规模倒闭即可以得到佐证。
其二,关于“资本市场的理性”。从绝对值来看,市盈率看似非常低了。毕竟从市盈率50倍以上时,许多分析师们便认定为“合理”,到2、30倍时,便美其名曰为“与国际接轨”,低于20倍时,便宣称股价“严重低估”,而事实是,到本周末,A股市盈率在14倍上下。天知道这个“市盈率”的东东还会有怎样的变动?不过,可以相信,股价真正见底时,市盈率会快速的上升至某一夸张的水平。但这显然并非因为股价的上升,而是来自于业绩的大幅下滑。至于换手率,其不断的下降在熊市中合情合理,因为参与的人愈来愈少,因而,其同样不能证明“资本市场交易的日趋理性”这一观点。虽然我不相信市盈率或换手率可证明市场趋于理性,但我却相信,市场从来没有不理性过,呵呵。
其三,关于“中国工业生产对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问题。或许,其没有西方国家严重(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然而,问题的本质并非与“金融市场”有关,而是与政府的信贷扩张政策有关。我国的数年来的信贷扩张不可不谓“触目惊心”,大家在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忽视其背后隐含的风险。那便是经济结构上的严重失衡。现在的经济衰退或萧条正是前期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也是先前经济繁荣期“不当投资”的结果。因而,错误已经发生,衰退之结果已然不可避免。由此,我们现在也已经看到,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东欧国家,拉美国家,无论它们本身有多么的不同,但却共同地都处于危机之中,甚至可能引发国家“破产潮”。何者?归咎于美国?归咎于“次贷危机”?恐怕过于简单了吧。
与斑竹商榷,不当之处,还需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