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很好!但跟我们老师的学术观点挺冲突的。
我们老师说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应该大量积累。多修铁路、公路,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如大型机械的制造等,而不应该多投资于消费品制造业。而郎教授明确提出应根据国民需要生产消费品,那些拉动GDP增长的政府政绩工程如:道路啊、桥梁啊,这些部门已经过热,造成了中国今天的“二元经济”,造成了今天中国的危机。这是谁的正确呢?我想两个方面都有正确,但已有不足,双方的不足即是对方的正确所在,二者应该互补一下。我们的经济要发展,就不应该只注重一个方面。要积累,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尤其是道路、重型机械制造。这是基础。只有道路通畅了,机械制造的多了,更先进了,更加自主创新,我们的消费品制造才能有更通畅更广阔的国内市场 ,我们的消费品制造业才能有更牢靠的设备基础、更新基础。而不是依赖于进口机械,无法独立,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总是处于低端市场,那么就不能发展。但制造业,面向国民消费的制造业也是要发展的,这是居民福利的发展和保证,这也是推动一根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们老师说美国等欧洲国家将银行国有化充分显示了国有企业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有化国家可以加强监管,这点是对的。但美国的国有化并非国家所有,国家只是注入了信用。一旦危机结束,国有化必定消失,那么这个证明资劣社优的证据便成了笑话。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认清本质以后再讲话,否则,总容易成为笑柄。
大家都达成了一个一致的意见:那就是不应该救股市、楼市。因为在这两个市场里,受损失的只是那些资本家,有钱人,普通老百姓损失有限。就是不应该拿纳税人的钱去救那些少数的投机者。
还有一个可笑的共识,我们老师认为当今中国的经济学家,鲜有客观正确反应中国现实问题的,郎教授也是,呵呵。而他们俩的学术观点基本完全冲突。呵呵,文人相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