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沪指收盘4941.71点,直逼5000点的关口。然而,这一势头在5月28日戛然而止,沪指暴跌逾6%连续失守4800、4700点,板块近乎全线下挫,两市逾2000股下跌,超500股跌停,成交量再破2万亿,刷新历史记录。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六大利空制造“5·28”暴跌
打击操纵市场、严查场外配资以及加大新股供给优化股票发行程序……短短几天之内,A股市场经历了政策面的密集“轰炸”。
第一,证监会严控风险,券商收紧两融杠杆
5月21日,证监会宣布针对六类市场操纵行为查办12起异常交易案件;5月23日,有消息传出,有关监管方面已开始严密排查恒生HOMS系统,要求券商汇总与信托的合作协议、合作规模等,并要求相关券商尽快制定、上报整改方案。
近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赴银河证券调研时表示,近一段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融资融券业务风险以及随之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证券公司应对两融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加强。对此,多家券商再度收紧两融杠杆,日前海通、广发和南京等证券公司纷纷发布两融风控新规,降低两融杠杆比例。
第二,监管部门调查银行资金入市情况蕴含深意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近日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上报资金入市情况,包括理财资金。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图更多偏摸底、掌握情况。目前,银行的两融收益权和伞形信托都不受银监会8号文约束。自2015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与人民银行先后开展券商融资融券两融业务例行检查与对商业银行两融收益权业务情况进行摸底,也有媒体报道称,管理层正在考虑将两融受益权产品定为非标的可能性。
第三,下周巨量IPO来袭,预计冻结5.6万亿
下周6月1-3日23家新股IPO发行,预计冻结资金5.65万亿,无论单日冻结量还是总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远超历次发行。叠加季末因素临近,宽松资金面临边际收紧风险。
国泰君安估计6月1日至3日是资金最紧时期。6月2-3日分别发行11只和12只新股,预期周二(6月2日)新冻结资金3.82万亿;周三(6月3日)新冻结资金1.83万亿,累计冻结资金5.66万亿,是资金最为紧张的两天。
第四,汇金大量减持建行工行股票
据港交所公开信息披露,中央汇金于5月26日在A股场内减持建行和工行,涉及金额分别为19亿和16亿。业内人士表示,对汇金本次的减持目前不好过早判读对A股市场的综合影响,但短期会有一定冲击。
第五,“5·30”临近,获利盘高位出逃
老股民都知道,2007年大牛市时"5·30"的暴跌是非常恐怖的,不少股票均短时间暴跌40%。而当前离5·30临近,且当前的市场比2007年5·30前更为火爆,投资者担忧政策面再次出现诸如当年大牛市时"半夜鸡叫"的重磅毁灭性利空。
第六,传央行超1000亿抽血,资金面承压
路透援引未具名消息来源称,中国央行近期对部分机构定向正回购规模估算逾千亿元人民币,对资金流动性或带来不小压力。
历史数据告诉你大盘暴跌后怎么走?
在1996至2008年间,沪指曾经26次下跌超过5%,不过在第二个交易日中,仅4个交易日继续出现下跌。
其中最典型的是1996年12月17日,在沪指暴跌9.44%之际,第二天沪指走出高达7.42%的涨幅;而隔年2月18日,沪指暴跌8.91%,第二天沪指大幅拉升7.58%。
另据统计显示,在26个沪指暴跌的次日,其中有四次隔日沪指涨幅超过6%。
值得注意的规律还有,2007年2月27日,沪深股市也曾大幅下跌,各指数跌幅均超过8%,其中上证综指和深成指创近10年最大单日跌幅。个股方面,当时两市1327只可交易的A股中,有1265只股票绿盘报收,其中1072只股票跌幅超过7%,800多只个股达到10%跌停限制位。两市共成交2006.5亿元,创天量新纪录。
而沪指于那次大调整半年之后站上6124点。
此前2014年12月9日,沪指跌5.43%,深证成指跌4.15%,两市2000多只股票中仅186只上涨,160多只个股跌停,573只个股跌幅超过1%,两市再度刷新万亿新纪录,此后沪指上攻3400点。
谁会是A股下一波行情的“排头兵”?
数据显示,过去半年,上证指数从3234点,一路飙升至最高点4958点,累计涨幅53%;而券商股指数从158265点,最高涨到206950点,涨幅仅为30%,明显弱于市场。因此,本轮牛市还欠券商股一个涨幅。
方正证券研究员刘欣琦指出,在传统与创新业务在牛市中的共振下,券商业绩极其靓丽,2015年1季度净利润510亿元,单季度相当于2014年全行业净利润53%,年化ROE达到20%,行业盈利能力为历史最佳水平。目前小票的估值较低,如果未来出现一些诸如监管力度加强等风险性事件将加速市场的风格切换,届时基本面极佳的券商板块将迎来投资机会。
同时,证监会发布内地与香港基金开启互认和万亿养老金即将入市等消息,大盘蓝筹可能迎来阶段性补涨机会,金融股首当其冲。
刘欣琦表示,券商未来有三大主题机会,首先是监管放松市场集中度提升,大中型券商弹性大;第二个主题性机会是,互联网金融从流量端导入到产品端创新;第三是地方国企改革也将为本地券商带来机会。
来源:中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