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版词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Peter Howitt)一文中所描述:
从凯恩斯革命开始的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也大都是这两个相反力量斗争的历史:要求一个微观基础,并认识到用现有的微观理论来研究宏观问题是不适宜的。宏观理论的主要创新,就是以新的方式使用微观理论中有效力、有条理的概念:均衡与理性选择,来解释传统上困惑微观理论的现象。
Modigliani (1944)业已阐明,如果货币工资率固定不变时,凯恩斯的结论如何能够从另外一个古典模型中推导出来。由于人们普遍相信,在短期中,工资不能充分地升降,就自然地把凯恩斯理论理解为适用于说明短期波动,而一般均衡理论则理解为适用于说明长期问题,其中调整问题就肯定会被忽略掉。这个观点通称为“新古典综合”,而闻名于世。
在大多数作者看来,Barro & Grossman (1971)提供了一个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以确定新古典综合是有效的……他们的贡献,标明为一种“一般非均衡”分析,以强调它产生了凯恩斯的结论,如果价格背离了它们的瓦尔拉斯均衡值的话。正如后来的文献强调的,这种分析能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反复试验机制结合在一起……这个微观基础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它依赖于一般认为是微观理论最薄弱部分——反复试验机制。人们迄今尚未成功地把这个机制和微观理论的主要部分——均衡理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问题引导几位作者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转向于以信息经济学作为微观基础……但是最持久的贡献,是Phelps et al. (1970)绪论中提出的“岛屿比喻”……这个比喻似乎为新古典综合提供了一个不依赖于成问题的反复实验机制的微观基础……这个表面的微观基础不依赖于反复试验机制,但却着重地依靠于预期形成理论。特别是它假定实现长期均衡的唯一障碍,是人们形成对一般物价水平的精确预期相当缓慢。这个假定使得一些作者不快……这种不满意导致宏观经济学中发生了理性预期革命。
这个革命中,最基本的创新是Lucas (1972)写的……他的研究规划显然是把全部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厂商微观经济原理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早期,新古典经济学已成为宏观经济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方法。但它却遭到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们的猛烈抵制,他们认为,虽然它有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但是它建立在一个太接近于瓦尔拉斯理论中无摩擦的思想的均衡概念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度出现对凯恩斯思想在理论上的支持(Diamond 1982; Howitt 1985)……但是这些模型仍然处在其摇篮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将来发展中,具备一个微观基础的要求,是否仍然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行这样的推测是有趣的……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与理性原理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业已取得如此多的成果,是否能给予更多的服务还是一个问题。就它们本身来说,不过是具有组织力的工具,如果没有众多的协调性假说,它们就产生不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经验命题。
以上就是全部答案了。如果你还有兴趣,可以参考原版还有2008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