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ivprobit`(工具变量概率模型)的结果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最终的系数估计、标准误、z值和p值。但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迭代过程中的log likelihood和log pseudolikelihood。
1. **迭代过程:**这些迭代显示了算法如何逐渐找到使似然函数最大化的参数估计值。"Iteration 0"通常表示初始猜测的似然值或伪似然值(在处理内生性时,我们可能使用伪似然而非纯似然)。随后的迭代值表明拟合过程正逐步优化模型。
2. **最终log pseudolikelihood:**-11387.6是模型最终收敛后的伪似然函数值。这表示在给定数据集和参数估计下,该值最大。注意,与标准的Log-Likelihood不同,在有内生性问题时我们使用Pseudo Log-Likelihood。
接下来,解读`ivprobit`结果:
- **Number of obs:**观测数(这里是4738个),表示模型基于的数据量。
在`ivprobit`的结果中你将看到以下信息:
1. **系数估计值**(Coefficients):每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包括任何交互项。如果一个系数为正,通常意味着该变量与响应变量的概率呈正相关;反之亦然。
2. **标准误**(Std. Err.):用来衡量系数估计的不确定性。
3. **z值**(Z)和相应的P>|z|值:用于检验系数是否显著。如果一个变量的P>|z|小于常用的阈值如0.05,那么可以说在该水平下该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统计上显著的。
4. **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s):这通常需要通过`margins`命令单独计算,在解释非线性模型如Probit时很重要。对于交互项来说,边际效应可以帮助理解当某个解释变量变化时,其他变量与响应变量间关系的变化。
- **工具变量信息**(Instrumental Variables):如果你使用了工具变量来处理内生性问题,结果中应包含有关这些工具变量的信息,包括它们的显著性和与内生变量的相关程度。
在解读交互项时特别注意边际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模型中有`X1 * X2`这样的交互项,并且你对`X1`的边际效应感兴趣,你需要计算当`X2`变化时`X1`对响应变量影响的变化。
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解读你的`ivprobit`结果!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告诉我。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