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4全国公映_郭敬明回应小时代系列骂声:我接受批评,但电影可以是娱乐
《小时代》的图书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愿人们的爱恨,为你加冕。”这大概也能成为郭敬明与他的《小时代》系列从一开始上映到现在小时代4全国公映以来得到的一切关于正负面批评的最为贴切的“注脚”。郭敬明回应小时代系列骂声:我接受批评,但电影可以是娱乐
7月9日,《小时代》系列电影终结篇《小时代4:灵魂尽头》全国公映,经历了拜金的价值观辩驳、跨界的专业质疑,此时,距离他拍摄第一部《小时代》电影已经两年过去,而他构思第一本《小时代》小说,也已经是十年前的“前尘往事”。《小时代》从郭敬明开始构思小说到拍摄电影上映,陪伴很多人在骂声中走过了十年。
这十年,是《小时代》一边经受着讽刺谩骂,并一路高歌赚钱的十年,是郭敬明从作家到两年四部戏的新晋导演的十年,是他的林萧、顾里、南湘、宫洺各自在世界角落里浮沉,随后摇身一变男神女神的十年,也是中国电影圈最光怪陆离的十年。郭敬明从一个见证者,很快地,变成了“弄潮儿”。连郭敬明自己都不能不承认,“《小时代》这十年算我目前生命中发展最快,也最跌宕起伏的时期。”
曾经,成熟的电影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对于郭敬明这个“闯入者”保持着天然的警惕和抵触,而另一个群体,应该说是新生代的80、90后群体,则保持对他长久的痴迷和疯狂,这两个群体受到冲击的,都是他为大环境带来的改变——物质主义的狂欢。
十年起伏,郭敬明早已身经百战,如今的他也会头头是道地跟记者分析起《小时代》的骂名根源,他把自己多年的“被侮辱与被损害”归咎于中国电影早年的意识形态属性,“电影要反映人性,传递价值、家国情怀。”他关注着这些年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迭变——就像去唱KTV或者去逛街买一件衣服,“我买衣服需要什么情怀,需要对国家、民族、人性肩负什么力量吗?”
“现在进行时态”的郭敬明,已经凭借13亿的票房,成为了中国第一套系列青春电影的成功缔造者,是80后票房最高的导演,在鼓吹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的当下电影圈,他被捧上了“中国电影圈第一个产品经理”的地位。如今叫他“小四”的人少了,更多的时候,他被“郭导”和“郭总”的声音环绕,他出现在各种流光溢彩的浮华世界中,并成为人群中一个“闪烁”的小个子。也许小时代4的票房,最终会将郭敬明捧上20亿人民币的电影宝座。
《小时代》描摹光怪陆离的上海,流光溢彩又暗黑残酷的青春,闺蜜情,爱情在这座欲望都市里爱恨纠缠,爱与灵魂都在经受着扭曲与考验。与郭敬明在过去几年里的写作并无太多差别,依然是为所谓的“失梦一代”编织着繁华春梦和假想残忍。大部分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正在偶像剧和假想的未来里,度着他们百无聊赖的青春,《小时代》提供了一个澎湃的载体。
2010年,续作《小时代2.0虚铜时代》,仅上市2天便夺得当年图书销量亚军。大结局《小时代3.0刺金时代》首印200万册。郭敬明与他的《小时代》从这里开始,成为当时大众文化层面的一个时代标记。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曾自嘲:“如果依靠写作去买房子,现在真的是很难的事。靠写作过上像郭敬明样的生活,全国估计也就只有郭敬明了。”在进入电影圈翻云覆雨之前,中国作家富豪榜,郭敬明早已年年都是榜单前排。当然了,将文学创作者和畅销作家进行对比,本来就有点不厚道。
《小时代》书中描写的年轻人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抨击为“炫富”
对物质浮华如鸦片般迷恋,信手拈来的品牌,迅速冲击着公众作家两袖清风的文人印象。所有伴随《小时代》而来的谩骂最后都落点于对郭敬明暴富生活的奚落和嘲讽。
小说被指过于物质,被网友认为是暴发户“炫富”:“作为公众人物不应该误导青少年”,郭敬明不服气,“为什么大家看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人通过努力,过上了好的生活,为什么要那么下作的想呢?”起先,他还会生气,渐渐地,他给自己的解释是,“大家其实都很爱钱,只不过你们不说,我只是更直白。”
郭敬明和他的这套小说,与这个物质时代及它滋养的消费一代无缝对接,他在书中为他的粉丝打造了一座纸醉金迷的幻城。那时候,或许连郭敬明自己也还不曾想到,从这套书开始,有一天,他会为中国电影圈带来更多争议和新时代的“狂欢”。
《小时代》从2013年的第一部,到2015年的第四部完结,角色们完成了从校园到进入社会的人生转变。而郭敬明也完成了自己从导演新手,到导演“老手”,到被大家称为“产品经理”的过程。甚至当如今的电影圈遭遇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开始鼓吹和追逐产品思维时,郭敬明竟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电影圈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回头看看2013年那些口诛笔伐,已是此一时彼一时。
虽然面不改色,但郭敬明的语调中也难免流露出对于这种改头换面的谦虚的得意。不过,外界对于《小时代》的粉丝产品定位,郭敬明却并不同意,他一面强调《小时代》有强烈的“郭敬明”符号,意指也是某种意义的作者电影。但它又符合社会表达,以及当下主流价值观。他似有经验地侃侃而谈自己的两年导演经验,“任何不符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合主流受众生活环境的作品,是很难取得我们所谓的常规意义上的大体量票房价值。”而《小时代》在他眼里,显然不是。
《小时代》把观众划分成对立的两拨
郭敬明嘴里常常会谈到一些与他的作品气质相距甚远的大师,比如他喜欢诺兰、李安,喜欢他们的商业与艺术兼顾,再比如,他会引用蔡明亮的话,说要把混沌的人群,用《小时代》这样一部作品,划得界限分明。
严格来说,《小时代》产生的话题作用,确实把当下的电影观众分成了两波,互相看不顺眼。郭敬明自己也去研究两种属性的观众评分,“要么是5分要么是1分,非常对立的状态。”
长久以来,电影人对观众的认知,被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炸开了一个“视点盲区”,对于业内和来自民间的指摘,郭敬明有他自己的一套安慰法。他觉得,这是市场空间大了,电影类型繁多,文化娱乐产品多样性的导致,人们的口味分化越来越明显。
从出版界到电影界,郭敬明这位后生仔从码洋到票房,一次又一次把一些前辈抛在了后面。但用莫言的价值来和郭敬明比,拿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价值与郭敬明的票房价值比,对于这些发难,郭敬明把这看作是一种“挑事儿”。甚至在他看来,是媒体的种种比较,才让传统的老电影人对他这个拍电影的作家充满“看法”,他觉得自己——太冤了。
《小时代》之后,看到了甜头的中国电影人蜂拥而上,一时间,青春片成了市场上最容易以小博大的电影项目。但是郭敬明宣布,我不玩儿了。他一脸云淡风轻地告诉记者,“如果《小时代》之后再写一个《小时代》,我自己都会厌倦。现在就算写学生生活,角度也不一样了。我离学生时代也比较久,找不到那种青涩的感觉了。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看待可能更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郭敬明在电影圈的旅程结束。他用下一个十年的一连串计划向记者证明:我是认真的。我要去玩儿些新的东西。他向记者细数,正在拍摄中的《爵迹》是一部奇幻片,依然是一水的最当红高颜值明星组合。他还在筹备自己挑战电影工业的科幻电影《未来未来》,光是他旗下的科幻作者,也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IP资源,他已早早地储备了三四年。小说《幻城》的电影版也在计划当中。
郭敬明的每一步,似乎都自带话题,所有人都想看笑话,郭敬明能用未来的新作品把中国电影还没有涉猎过的工业难题拍成什么鬼样子。郭敬明对此早有准备。他觉得大家看《小时代》看得不够仔细,假如现在回头看的话,会发现他埋下的“伏笔”,比如他说,很多场景的处理,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青春片或者都市片该有的拍法,拍的非常绚丽,所以这也是被人所诟病的一点。他觉得,如果有一天拍科幻或者魔幻片时,反倒成为他的优势,不再是缺点。
他试图用自己的坚持和勤奋,去反驳那些“玩票说”的言论,“当你继续再坚持一部电影,两部电影,五部电影,十部电影,再继续拍下去的时候,其实别人渐渐就会发现,原来他不是玩儿一下就走,不管你电影拍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这个先抛开不谈。但至少在态度上你可以告诉别人,我并不是赚个钱,玩个票。我希望可以在电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多去尝试,只要观众还愿意给我机会。”
郭敬明的身上,现在产生了一种老导演的“自觉”,他告诉记者,以前拍的好,大家会惊喜,因为是新人。拍砸了别人也觉得正常,因为你完全不懂电影。他也心知肚明,以《小时代》的热度来讲,是不会失败的,他对投资人会有一个很安全的交代。
现在不一样了,郭敬明自嘲,“大家对我期待变高了,好像不过四五亿郭敬明就是不对劲的状态。”他一面表态面对市场结果论的残酷压力,一面也不得不承认,也是因为这种残酷的市场论,是“你们的爱恨,为我加冕“。
郭敬明有着就算年龄大了也能一直引领潮流的美好愿景
时代总是在向前,当年叱咤风云的一代代导演们,面对市场与新生人群,渐渐失去往日的光环,在票房的舞台上和全民娱乐的狂欢下,成为不合时宜的被奚落对象。郭敬明坦言,自己也很害怕老,害怕某个瞬间忽然迸发出的老气想法。
他当然不会不明白,大部分人都在持续被时代所淘汰,“当有一天我的表达已经跟这个时代很脱节时,我会顺其自然去接受这个事实,我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到来了。”但目前,他还在力所能及地用与90后、00后不断玩在一起的方式,保持着自己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说起他的目标,郭敬明眼睛放光,自顾自数着,“时装界的卡尔·拉格斐、乔治·阿玛尼,或者是电影界的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他们年纪很大,依然引领着这个世界最前沿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