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5-7-22 09:36:36
群这样的存在,太活跃不想看,太安静也没必要看,还是为小团体服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09:50:26
进来了解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09:57: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0:09:05
不同学科甚至相同学科不同领域交流起来很费劲的,因为差别会很大。此外,许多人每天除了教学就是科研,在QQ群里难道还要讨论学术问题?真正从事学术研究了才会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0:17:19
haust 发表于 2015-7-22 08:57
我不知道自科是什么情况,我就我的想法谈一谈。文科多数情况下以单打独斗为主,除非你是领导,否则很难有 ...
文科类不管在国内和国外都一样,国外也有这种担心,怕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被人盗用,因为知识外溢性太强了。上次奥兰和密西根大学里就出了这种事情,最后闹上法院。
文科里的学术讨论,更多的是在队里进行讨论,就是属于那种领导加队员,或者关系非常紧密的人直接的探讨,通常这种人数不超过8个左右,属于小团队学术讨论,再加上文科和理工不一样,主要就是精英人员之间的碰撞,所以楼主的QQ群这种现象非常正常,放在国外也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0:18:56
我的QQ群除了工作群,就是专业方面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0:28:34
高校也是围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0:36:14
haust 发表于 2015-7-22 08:57
我不知道自科是什么情况,我就我的想法谈一谈。文科多数情况下以单打独斗为主,除非你是领导,否则很难有 ...
我也不会认真参与,因为不会把精力放在别人的田里。有那功夫我自己好好搞搞,自己拿个基金。同理,你会把自己的学术创意,学术体会和别人分享么?不会!!!我自己摸索出新东西,会和别人分享么?不会!!!你会把自己对单位的看法向别人公开么?不会!!!就中国这样,别人不抄袭你就好了,还指望别人有了成果谢谢你的启发?!!!门都没有!!!恨不得像防贼一样防着同事
解决上述有关问题,解决上述的低级问题,中国的学术才容易发达,学术风气才容易浓厚。

否则,人人拿人人当贼,人人小富即安,小作坊,小门小户,老婆孩子热坑头。


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师呢?就在于上述。

最重要的,是实现照章办事,从而,发展人人的喜欢说话,和喜欢说真话、吐真言。
这样一来,中国的学术就发达,大师就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1:59: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2:31:07
闭门才能造车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2:40:03
体制导致的!当年轻老师都有为住房\金钱等等而无法安心工作的压力时,当科研\教学不是论水平而是按资历\行政级别来时,大学已然不能再叫大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3:01:22
大学老师就不能谈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3:35:42
1993108 发表于 2015-7-22 10:36
解决上述有关问题,解决上述的低级问题,中国的学术才容易发达,学术风气才容易浓厚。

否则,人 ...
转帖、摘抄:


一墙之隔:MIT的秘密

作者:董金鹏


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曾经写道:“科学,深深地植根于对话之中”。在他看来,极少有科学家能独善其身,他们总是彼此交谈,话题涉及新的思想、发现、技术和疑难问题等。学者之间的对话,有的短短几十分钟或数小时,有的则要坚持数十年之久。他们之间的对话,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前程,关乎一门学科的发展,有的则会影响到社会习俗和规范。



罗伯特.索洛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荣誉教授,1950年他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盟麻省理工学院。当时,他的办公室安排在经济系所在的14号楼,他对门便是当时声名大噪的萨缪尔森教授。“搬进13号楼的办公室后,我每天都会跟保罗讨论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罗伯特.索洛说道,“因此,我们的友谊是从1950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保罗离开人间。”

没过多久,这些讨论就对索洛产生了影响,他逐渐放弃纯粹的统计学而转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索洛发表了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重量级论文,为他在经济学界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也因此在后来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事实上,它改变了我的一生,”索洛说这段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如果说我初登讲台时有一点点长远计划的话,那大概就是做些跟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概率模型相关的工作。当我遇上保罗并跟他保持定期的谈话之后,我发现保罗总是富有新颖的观点和深邃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公室的位置和彼此的欣赏对我后来改变研究方向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索洛和萨缪尔森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的,索洛解释说:“我们没有固定的办公时间,门一直开着,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欢迎他们随时到访!”


萨缪尔森的开放,使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的学生受益良多。“我时常觉得,在我的知识系统中,除了理解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以及与萨缪尔森教授无数次讨论所获取的知识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首位经济学博士克莱因(Lawrence Klein)在1944年博士毕业论文的前言中写道。另一位彻底折服于萨缪尔森个人魅力的博士生则是罗伯特•默顿(Robert C.Merton),他在今年早些时候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我当时就跟住在他的办公室里一样。”莫顿的学位论文给当时的金融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克莱因和莫顿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指导过的三位学生也都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66届博士生乔治.阿科洛夫(George Akerlof)、63届博士生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和66届博士生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oseph Stiglitz)。“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彼得•戴蒙德对索洛的评价。



但乔姆斯基非常喜欢他周围的环境。“20号楼是一个有着梦幻般感觉的环境,”他说,“它看上去就像要马上要散架。除了水管,你看不到其他任何设备,窗户看上去也要掉下来。整个建筑是交互式的, 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里人员混杂,有些人来自于生物学专业,有些人则来自于计算机科学,这些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经常在一起非正式地交流。你步行在走廊里的时候,要是遇到人,就可以跟他讨论问题。”



1928年,在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Carl-Gustav Rossby)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气象学专业。罗斯贝是善于交际的瑞典人,他发明了一种研究天气动力学的数学方法,并确定了环绕地球的高空风,工作帮助大气科学家们得以将整个大气系统模型化。在罗斯贝的影响下,科学讨论从课堂扩展到了咖啡馆和餐馆。1939年,在他离开麻省理工学院之后,这一传统依然被传承了下来。

“合弃办公室到其他休闲场所展开科研讨论在当时真是不同寻常的举动,”菲利普斯(Phillips)回忆说,“但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对此习以为常。气象学系是个非常活跃的组织,大家共同创造了如此良好的工作氛围,反过来这种自由精神又引导着气象学系不断前进。”



即使今天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一些思想交流的形式仍然依赖于实体空间的近距离接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艾伦说的“沟通的灵感(communication for inspiration)”,“一种创造性思考的交流模式,思想的火花在人们深入对话的时候才迸发出来。”他说,“这种创意什么时候出现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样闲聊的两个人是否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但你能够创造出一个让这种创意更易于形成的环境和空间。”



例如建筑的前厅(Atriums)就能鼓励同事间产生富有创意的互动,因为它是每个人每天的必经之地。“简单的视线接触,对他人的感知,也会增加你与他人产生互动的可能性,”阿伦说,“换句话说,眼不见,心也就不会想。”诸如此类的建筑设计皆有相似的效应,又例如:阿伦认为麻省理工学院人流最集中的“无尽长廊(Infinite Corridor)”就是个能够产生“际遇”的好场所。

“我当校长的时候,所有参与学校项目建设的建筑师都曾为了连通到无尽长廊或设计出类似的结构而绞尽脑汁。”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Vest)说,他于1990年到2004年期间担任乡长主政麻省理工学院。



卓有成效的合作一定会带来研究上的突破,但是从现在算起的半个世纪中,到底谁会因为这些突破而被人们铭记于心,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力图攻克重大难题且志趣相投的学者们将在恰当的时候汇集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法提前预计的事。

“大家得有共同的兴趣和相似的个性,”索洛总结说,“地利人和这事儿,有时候可能还得靠运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4:33:54
不要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4:46: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6:51:41
这个不奇怪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8:05:17
群中的老师样本并不能代表老师这个全体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8:35:26
楼主还是转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19:24:51
感觉教授们的学术交流完全可以由交流会和报告覆盖,QQ群里聊家常就挺好~至于提问,我听的报告的提问都还挺尖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20:29:25
完全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20:31:52
大家小学,中学,大学肯定都有自己的班级QQ群,难道大家会经常在里面讨论功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21:17:19
QQ群聊学术?什么时候?上班时不是应该在做学术,下班后和老婆孩子享受家庭生活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22:20:04
为生活所迫吧。
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2 23:47:18
敢不敢去档干部的群里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3 10:06:17
haust 发表于 2015-7-22 08:57
我不知道自科是什么情况,我就我的想法谈一谈。文科多数情况下以单打独斗为主,除非你是领导,否则很难有 ...
这个说法,我很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3 17:08:51
今天上午我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见到有一个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这时,我默默的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我就被踢出群了。为什么被踢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9 21:53:07
代表一部分群体是这样的。至少我们那是这种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