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4733 60
2015-07-30
热烈欢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范剑勇教授于2015年7月31日下午3点接受人大经济论坛的在线访谈活动。欢迎大家热烈提问。

提问领域:

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PS:的问题提问者会获得50论坛币的奖励~
VIP,不止是论坛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30 08:50:45
范剑勇,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与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大学“卓识”人才,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学科方向: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      
研究方向:生产率、中国城市化、国际贸易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已出版《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学术专著,专著曾入选第二届新闻出版总署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已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三本国内权威期刊杂志以单独或作者发表论文15篇,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论文1篇。

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论文及专著:
  • 《产业集聚与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专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
  •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5432-1399-9,陈昕主编,2008年3月,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年12 月。
  • 《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与中国城市化: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与张吉鹏、莫家伟合作。
  •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与张吉鹏、莫家伟合作。
  • 《地方债务、土地市场与地区工业增长:基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分析》,《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与莫家伟合作。
  • 《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生产效率:援助之手的地区差异》,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与罗政合作。
  •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管理世界》2013年第8期,与冯猛合作。
  • “Land Institution and China's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with Jipeng Zhang and Mo Jiawei.
  • “Reg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20, Issue 5, p. 1052-1069, 2012,with Xu Zhenhui。
  • 《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与冯猛、李方文合作,《世界经济》第5期。
  •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中文),2005;18(32):23-36,《Social Science in China》(英文,ISSN 0252-9203,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The Case of China),2006年第2期,与乔宝云合作,第二作者。
  •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单独,第39-51页;入选《中国经济学,2004》,ISBN7-208-06130-0,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4):43-56
  • 《产品同质性、投资的地方保护与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第48-59页。
  • 《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与邵挺合作,作者,《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第87-99页;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 《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7-119页。
  •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第73-84页。
  •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单独ISSN0577-9154。2004;463(41):72-8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作者,与杨丙见合作)。
  • 《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与数据》,《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二作者,与朱国林、颜燕合作),收录在《中国经济学,2002》,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编、汪丁丁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 《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第65-72页。
  • 《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政努力》,《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与乔宝云合作,第二作者。2006;18(32):32-40。
  • 《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单独。2004;139(11):35-46,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05年第2期。
  •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ISSN1002-5502,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与王立军合作,作者。
  • 《1978年以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全文转载,2003年第9期),与袁志刚合作,第二作者。
  •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作者,与朱国林合作)。
  • 《浙江农村工业废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作者,与来敏明合作)。
  • 《空间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第83-102页。
  • 《结构转型与地区收敛: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3期),作者,与张涛合作。ISSN 1002-9621。
  • 《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兼论城市化的方向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64-72页,作者,与莫家伟合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 《城镇化过程中慎重推进土地流转: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作者,与莫家伟合作。
  • 《进入退出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作用,与赵沫合作。
  • 《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是缘于其资本密集型倾向吗?》,《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与袁志刚合作,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村经济•乡镇企业》2002年第11期)。
  • 《农村工业废水治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第二作者,与来敏明合作)。
  •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卷,法律出版社,单独。
  • 《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3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月转载。CN11-4116C。
  • 《对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水平的判断:兼论地区间产业是否存在同构化倾向》,《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与李方文合作,作者,《南方经济》2011年第6期第53-66页;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 《土地稀缺:房价居高不下的非逻辑焦点》,《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第1期。
  •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王非暗等人合作,第四作者。
  • 《经济地理、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 《房价水平与制造业的区位分布—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第二作者,与邵挺合作,第24-32页。
  • 《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地区差异》,《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1000-856X,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08年第6期)。2008;75(2):65-71
  • 《制造业地理集中与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1003-420x。2008;65(3):44-50
  • 《地方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004-2253。2008;86(5):43-51
  •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erence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7 July, Volume 2, Number3.Springer and 高等教育社联合出版。2007;2(3);346-361
  • “Employment Restructuring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Monthly Labor Review”,2002年第8期,收录在SSCI检索系统(第二作者,与陆铭等合作)。ISSN: 00981818
  • 《城市竞争力与地产价格—上海住宅建筑发展分析》,《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第二作者,与袁志刚合作。ISSN: 0439-8041
  •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与袁志刚合作)。
  • 《论国有企业工资管制对就业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第二作者,与陆铭等合作)。
  • 《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作者,与颜燕等合作)。
  • 《致力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袁志刚教授经济思想述评》,《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
  • 《上海市产业的就业特征》,《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作者,与桂奇寒、崔英合作)。
  • 报刊及内部交流报告:
  • “中等城市将引领城市化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3日第7版。
  • “土地稀缺支撑房价居高不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24日第9版.
  • “大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使城市体系扁平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11日第9版。
  • “土地城市化模式有待改变“,《新京报》,经济学人报道之十三,2012年11月15日B2版。
  • “日韩土地流转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新京报》 2013年07月24日。
  • 《应将土地城市化扭转为人口城市化》,《瞭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40期。
  • 《土地市场亟待政府角色调适》,《人民论坛》2013年第4期,总第393期,第33页。
  • 《创新城镇化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9日B2版)国家社科基金专栏重点推荐文章/头条: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1219/c230113-19949940.html
  • 《城镇化水平与农地流转时机选择——以中日韩三国的比较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53期,2013-05-23;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第40期(2013.5.22),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523/c354651-21588727.html

在研或完成的课题:
  • “新型城市化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003,主持,2011.12-2014.12.
  • “空间集聚、跨区域城乡统筹与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批准号09AZD012,2010.1-2012.12,主持。
  •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批准号08BJL032,主持。
  •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批准号03BJY009,主持。
  • “国际贸易中产业的地理集中与扩散效应研究”,批准号06JJD790006,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
  • ”高效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项目,主持,2010.12-2012.12.
  • ”空间集聚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学者”研究项目2009.12-1012.12,项目编号09SG09,主持。
  • “地方保护、地区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公开招标项目,2009.9-2010.2,项目编号:2009-39-2,主持。
  • “空间外部性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公开招标项目,2008.11-2009.5,项目编号:2008-35-34,主持。
  • “中国地级城市数据库”,复旦大学985项目数据库项目,2008.3-2010.1,主持。
  • “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批准号07JZD0023,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承担子课题“经济地理、劳动力流动与城乡统筹发展”。
  •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2007BJL001,主持,完成。
  • “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公开招标课题,编号ZBKT042,主持人。其成果收录在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
  • “长江三角洲交通运输一体化对产业布局整合的影响研究”,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2003106,主持;同时获浙江教育厅与浙江省财政厅组织的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2003年度。
  • “安徽省‘十一五’经济融入长三角研究”,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公开招标课题,编号FGY002,主持,2004年6月。

所获奖励:
  •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获第十一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2001-2002年度,颁奖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时获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
  • 专著《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于2010年12月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获第十三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2005-2006年度)。
  • 专著《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年10 月。
  • 《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与数据》获得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三等奖,2004年,朱国林为获奖人。
  • 《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空间转移》获第四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二等奖(2004年9月,北京天则)。
  • 《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是缘于其资本密集型倾向吗?》首届中国农村发展专项基金奖提名奖,2004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8.12
  • 《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6年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三等奖。
  • 《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获2012年11月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08:50:46
坛友地客:
范老师您好,特别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解难答疑,在此表示感谢!学生有两个问题想跟您请教:
1. 关于城市化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我想问的是这两者在研究范式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时候在某些研究对象上看,很难看出两个学科的清晰界限。
2.“新常态”已经成为学术界非常时髦的词汇,我想问的是在这种新常态下,我们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或者研究对象有哪些变化?
再次感谢范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08:50:47
坛友fyg198991:
范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关于地理集聚与农业发展的问题:
1.您认为研究农业地理集聚问题和研究制造业地理集聚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呢?(显然农业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约束较为明显,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2.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中的一些教科书里面均把农业假定为产品是同质的,农业规模报酬不变和农产品无运输成本的,这样的前提假设可能越来越不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请问您对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中这样的假设怎样看呢,如果我们想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研究农业集聚问题应该怎样做呢?
3.有老师认为农业专业化可能比地理集聚更加重要,农业集聚问题不值得研究,但我作为学生认为地理集聚带来了知识技术溢出等作用应该也是能促进农业发展的,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09:02:52
先晋:弱弱问一下。中国高层智囊提出了联俄、拉欧、稳美的政策,能否从地缘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方面点拨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30 09:04:46
坛友yxd2005678:
范老师好!
       (1)请问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区域经济中的“区域”划分标准是否需要改变(还是主要以地域划分为主,还是随着基建的全面建设,打破地域划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