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4万亿元投资计划出炉,给信心缺失的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虽然投资计划的具体细节和执行方式尚未明确,许多经济学家已对经济前景表现出较为乐观的情绪。
为何是投资而非内需
本次刺激计划与1998年的政策颇有相通之处。在国务院提出的十项措施中,尽管也提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扩大消费的措施,但多数措施仍倾向于投资项目。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指出,在外需不振、消费习惯又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保增长只能通过加大投资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只能充当增长的稳定器。
他认为,虽然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场需求,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但是,增加财政支出对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都非常明显。如果按照四季度财政投资增加1200亿的规模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能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被推高10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和其他制造业投资增幅的回落可能带来7-8个百分点的负面拉动,四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可能保持在26%以上。
李慧勇指出,受投资刺激影响,建筑建材、基础设施配套行业的基础面有望得到改善。2009年GDP的增幅也将保持在8%左右。
钱有多少?从哪里来?
投资计划的总体规模虽然已经得到证实,但新增投资量究竟有多少,仍不甚明确,因此,在判断该计划的效果时,很难作出具体的量化评判。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如果4万亿元的投资全部来自政府投资,则未来两年的平均年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这将拉动2009年GDP约1.8个百分点,并可能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08年的0.6%上升至2.3%左右。在这一赤字规模下,政府可以净增发国债5000亿-6000亿元。
野村证券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预计,对投资计划中的基建项目来说,大部分的资金可能来源于民间,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私募股权的介入或商业贷款的支持来实现。总的来说,在4万亿元投资规模中,政府新增投资量可能在2万亿元到3万亿元之间。不过,孙明春指出,即使与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有一定差距,投资计划仍可帮助中国的GDP增幅在2009年和2010年保持在8%以上。
利率缺席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目前,中央政策的重心立足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虽然中央看似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出台干预和扶持商品房市场的具体政策,实际上,决策层面仍对房地产泡沫抱有一定程度的担心。
他认为,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等财政刺激手段,政府可以弥补和吸收房地产市场冻结对总需求的短期冲击,并为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不过,即便如此,商品房市场的调整可能仍要延续几个季度。
高善文认为,投资计划的出台透露出中央刺激经济的决心,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之下,资本市场有望逐步完成筑底过程,而中国经济增幅也将在明年下半年回到9%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附近。
高盛亚洲经济学家宋宇则指出,本次政府投资计划中并未涉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这可能意味着,政府更加倾向于通过增加支出而不是减税来实现提振经济的目标。
另外,官方报道中对货币政策的描述,焦点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的规模和方向上,并未提及将利率政策作为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宋宇指出,在当前情况下,利率的调整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在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中,窗口指导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而在通胀下滑的背景下,不够充分的名义利率调整将意味着真实利率的走高。他指出,政府虽然已经开始释放积极信号,但个人所得税和利率调整信号的缺失,可能会增加市场对于政策有效性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