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育锋
第一个"三"是三句话:“勇于坚持、不断充电、把握机会”
所谓“勇于坚持”,就是如果你喜欢一个行业,愿意在这个行业打拼,就咬牙坚持下去。我经常说,三年可以入门,十年成就专家。只有在一个行业的深度历练,才能成就你在这个行业的个人地位。
所谓“不断充电”,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充电的来源,一是从你的上司、老板、同事、朋友、客户身上学;二是从不同的书籍、资料中学;第三才是继续教育,如攻读MBA、EMBA等在职教育。我始终认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老话不老。
所谓“把握机会”,分为两种,一是自己争取来的,二是被动获取的。无论哪种机会,都需要自己判断,这个机会对自己未来持续发展的帮助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协助你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个人2005年的经历)
第二个是"五",即职场成长的五个另类法则
为什么叫另类法则?它不是源于教科书,也不是出自人力资源管理,是我从众多职场人士成长经验与教训中的个人总结思考。
我发现,即使同时具备基础条件并同时起步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展一段时间后,个人的成长道路和职业发展相差极大。为什么呈现这么大的差异?这就是你是否遵循了另类成长规则。
1、会哭的孩子多吃奶。
老话说的好,“众口铄金”,我的理解“众口”有两层含义,一是很多人积极帮着说,二是一个人多次反复说。无论什么职位,你个人手中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根本无法解工作中的所有问题,那就要排出轻重缓急的优先顺序。然后就自己认准的事儿反复说,多次说。一次两次争取不到支持,三次四次上司就可能将信将疑,五次六次有可能天平倾斜,七次八次就能做成,争取到最大的资源倾斜。
就个人体会而言,我曾经用了五个月、11次跟我的老板说同一件事儿,最终老板同意了我的方案。
2、选对企业跟对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与“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道理。正确的选择包括两层含义:企业和人。正确的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一半。而能否正确选择一个好上司则决定了个人职业晋升通道的时间。
选择好的平台相对简单,只要有心,总能找到自己当下最合适的。但选择一个好上司的难度很大:一是你能否在众多管理者中尽快发现最具发展潜力、公道做事目标上司;二是即使发现了,能否顺利成为你的目标上司的团队成员;三是要清楚你的上司也是身不由己的,当其个人职位变动后,是继续跟进还是寻找新的好上司。
这是个人发展中最难以把握、也最难以平衡的发展环境,情感与能力,道义与规则,小家与大家,局部与整体,在任何一个节点、任何一方面的判断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到个人发展通道的顺畅性。我见过太多的职业人士,就是在这三条线的把握上始终无法突破,从而耽误了个人发展。
本帖隐藏的内容
3、管理好你的上司和老板。
不要惊讶,上司和老板都是人,所谓管理,不仅是上对下,也包括下对上。其实把握和管理你的上司并不复杂。
一是管理好你的上司的时间,多做些对自己职责范围内有利的事儿,就能管好上司的时间。别忘了时间也是资源,上司的时间能对哪个团队成员多倾斜,团队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
二是管理好上司的思路。每一个管理者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同时面内部的不同问题时,考虑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无论当面、电话、邮件等哪种方式汇报工作,绝不能只谈问题而不谈解决之道。而且解决之道还必须有两个以上方案,供上司决策参考。简单讲,就是汇报工作一定要让上司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4、在内部发展三五个支持者。
职场发展,利益之争在所难免。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强大,还是没有一个团队的力量大。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一定要在内部发展一定的支持者、同盟军。这些支持者即包括一线同仁、你的上司,也包括不同的职能部门的同仁。
如果你有同盟军,并能在一个小范围内形成一个无形的领导者,恭喜你,下一次有可能晋升的就是你。
发展同盟军,还有一个道理,在晋升、奖励等关键节点上,不求大家给你加分,但求少些背后捣乱。
5、想到、说到、做到、看到。
一个人工作的再勤奋,业绩再突出,如果总是没有被周围的人和上司看到或记住,就是失败。我们每个人无论创业还是在职场打拼,为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价值从何而来?从勤奋工作和优异业绩中来,也从大多数人的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认可度中来。
也许你会说,我问心无愧就行。但如果你总是单枪匹马,一意孤行,不管不顾大多数人的眼光和评价,谁敢放心让你带团队?谁敢交给你一个需要处处与其他团队其他部门配合的岗位?谁敢在越来越需要团队的整体打拼才能做出业绩的今天给你一片天地?当然,个别行业如直销等例外。
因此在个人发展中,想到的思路和方案要说到,说到并且得到上司批准了要做到,做到的同时还要让同仁、你的上司、以及你的上司的上司看到。
当你真正理解我说的三五法则,恭喜各位,你们具备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但在真正践行这个法则之前,你可以有两到三年的盲从期。怎么讲?从大学毕业到25岁,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次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两三年你可以多做一些尝试,甚至跳槽多几次也可以。但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能够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时间也就是三年。25岁之后,如果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愿意长期坚持发展的,对不起,你很可能将被淘汰。
同时,我们处在今天政治和经济转型期的特殊阶段,公众信仰的缺失、治理结构的问题,让我们从各种信息渠道听到看到了太多的负面的东西,听到看到了太多的可能的不公,你也可能会抱怨自己没有好爹可以拼,抱怨自己没有更好的起跑线,抱怨你的上司、你的公司对你的不公。
但光抱怨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承认起跑线的起点差异,可毕竟能拼爹的还是少数,毕竟终点还很长,我们还有时间、资源、技能可以用来弥补当下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可以安慰自己,“我们无法拼爹,但我们今天的努力打拼,正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