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五个问题的观点:
(1)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2)冷看国企坐大;(3)农村路在何方;(4)“关系”猛于契约;(5)与虎谋皮的攻坚战。
(1)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制度演进”的观点。是从一个制度“跳跃”到另外一个制度好,还是从一个制度“演进”到另外一个制度好?我认为演进的观点比较好。紧接着又有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制度是什么?”是“北京共识”,还是“华盛顿共识”?有没有一个“普适”的制度作为我们的目标让我们去改革?从青木昌彦比较制度的观点看,制度演进可能有“路径依赖”来锁定,并不是你设定一个目标之后就能形成你想要的制度。最终的制度是什么?我认为,是自然演进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我反对聂提出的第一个观点。
(2)对第二个观点没有感觉。不发表评论。
(3)农村路在何方?三条:一是农业要依靠规模经营提高效率(农村土地承包从经济学的角度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二是把承包权转换成所有权,使得不种地(不是失地)的农民能够享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红利”;第三,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吸纳不再种地的农民。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之后,必然减少对人力的需要;而多余出来的人,只能去做服务业。服务业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而且,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和农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少,而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多。
(4)关系猛于契约。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关系就是契约,不过是隐性契约。为什么不对“关系”这种特殊的契约进行研究呢?我们研究一种社会制度,不是消灭它,而是驾驭它。这才是正确的做学术的观点。
(5)与虎谋皮的攻坚战。这个应该是讨论利益集团,“虎”即指既得利益者。这是政治经济学问题,关于利益集团,Helpman的研究比较多,好像还专门写了一本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书,还有Rajan的研究也比较多,讨论资本市场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打压,也不能靠呼吁,要靠制度。建立可以与既得利益集团相对抗的民间力量。公民治理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吧,这方面的书见《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个人观点,难免失之偏颇,欢迎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6 8:49: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