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国终于被称为“中国”
1945年“八一五”投降之后,当日本人大都垂头丧气不知前景如何时,在日本的华人感到真是变天了。他们走在街上不再听到辱骂声,面对在日本登陆的美军先头部队,日本年轻妇女纷纷剪了头发换上男装四处躲避,横滨的华侨却自豪地走上街头欢迎前来的“盟军”,同时还将街名“南京町”堂堂正正地改为“中华街”。
日本战败后百业萧条,海外的数百万军民又遣返归来,饥饿和失业像两条鞭子抽打着大多数日本家庭。城市街头,大批穿着破旧军装的男人终日徘徊,为生活所迫的女人则在美军驻地附近公开拉客,通常一次索价仅1美元。此时,华人作为战胜国的侨民,却享受着“联合国人”的供应待遇。美国占领军不许普通日本人经营粮、油、糖、肉生意,华人却不在限制之列。华侨们利用这一良机,大开餐馆和杂货、洋服店铺,积累了资金,中华街就此成为横滨的繁华区。中华街周围的不少日本人一改过去的鄙夷态度,对华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反观旅日的朝鲜人,其国家已独立,因此被取消了日本国籍,同时又不能享受战胜国居民的待遇,多数人生活反而更加困窘。相形之下,华人由衷地感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战后国民党政府因忙于内战,放弃了向日本派遣占领军。不过,经过中国派驻日本的军事代表团的强烈要求,美国占领当局命令日本政府不得再使用“支那”一词。在中国抗战胜利9个多月后,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正式向国内各新闻出版单位发出了《关于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通知。7月3日,日本教育次官也正式向国内各学校发出通知:“查‘支那’之称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通知里虽然带着战败后无可奈何的口气,“支那”这一令中国人极感屈辱的名词毕竟从此从日本公开出版物中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成为战胜国,但战时国民党政府的许多表现令许多日本人轻蔑,战争结束时中国战场上日强中弱的形势又没有改变,在战败者心中并没有真正确立起应有的尊重。日本人普遍认为“我们是被美国打败的,并没有败给中国”,民间相互之间谈论中国时还习惯使用“支那”一词。
“支那”一词真正得以从日语中消失,关键在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敢于出兵朝鲜,美国舆论惊呼遭到“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战后普遍对美国顶礼膜拜的日本人震惊了。一再看到和听到“中国人”“中共军队”取得胜利的新闻报道,许多日本人在感叹之余,对中国产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抗美援朝的战报传到东北的日本战犯管理所时,那些由苏联递解过来、一向表示不服的战犯们,重新认识到自己老对手的强大力量,多数都低下了脑袋表示服罪并愿意接受改造。在日本的老一代华人从切身的体验中也大都深深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他们挺起了腰杆,朝鲜战争才使他们的祖国被承认为强国。
“中国”一词,就此才真正成为日本人平时的口头语言。战后出生和长大的日本人大都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系以往对中国的称呼”。
国力对比转换带来心理不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将日本作为东方冷战的重要基地,中日关系又受制于中美关系。1951年美国片面主持了《对日和约》,将对日抗战时间最长的中国排除在外。此后,根据美国的安排,日本吉田茂政府同台湾当局建立了外交关系,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横滨等地的华人社团也受制于台湾派来的“大使馆”。
不过,此时新中国的力量已让日本人刮目相看,加上岛内左翼力量很强,日本社会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很强烈。1952年以后,两国的民间贸易和往来逐步开展起来,日益扩大,在日华人又成了沟通民间贸易的重要渠道。
战后日本民众多数生活在贫困饥饿中,面临着俄式社会革命和美式社会改良两种选择。1945年至1949年间,美国对天皇为首的日本皇族的战争责任免于追究,对日本实行社会改造,制定和平宪法,推行土地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民主进程,也消除了革命条件。1949年日本共产党曾开始“城市暴动”的准备,结果美军和吉田政府宣布日共为“非法”。由于看到日本革命的条件不具备,自1952年以后,中国的对日方针转为争取日本中立并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政府跟随美国敌视中国,不过当时日本社会上左翼力量也比较强,揭露侵华战争罪行和主张中日友好的呼声很强烈。在官方不能建交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采取了民间外交即争取日本人民的政策。“两弹一星”的成功又增强了军事震慑力,加上当时实行联合美国、西欧和日本对抗苏联的“一条线”战略,这种形势终于促成了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
据中日恢复邦交时的新闻调查,日本社会上多数人表示过去“对不起”中国,尤其是老年人中这种态度更强烈。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签约后,日本社会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人多达八成。在这种大气候下,日本政府通过了相当于300亿美元的长期日元贷款,作为中国放弃战争赔款要求的一种补偿。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访日的中国人为数很少,大都受到满脸笑容的热情对待。我注意到,当时日本媒体的报道大都带有居高临下的心态,都讲中国“穷”,应该给一些援助。90年代以后,苏联瓦解、冷战结束,日本和美国不再有联华抗苏的需求,并感到中华崛起是一种威胁,官方和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日益逆转,并影响到民间。加上赴日留学、工作和定居的中国人在90年代末达到60万,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外来族群,直接交往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满和摩擦的升级。
90年代初笔者到日本时,只能在低档商店看到一些廉价中国产品,2000年再到日本时,商场中已充满了“中国制造”。有些右翼分子就此煽动称,本国已成了中国产品的殖民地。由于日本经济增长率二十多年来几乎陷入停滞,普通老百姓也容易听信宣传,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
近些年来,由于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冲突,“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甚嚣尘上,日本要求美国提供保护。偏激民族情绪在社会上蔓延,也使主张中日友好的声音很难发出。在日本,有过战争责任的老年人差不多都已不在世,对中国仍不断声讨日本过去侵华的罪行,战后新生代普遍感到不满,认为是打压他们成为正常国家。据近年来的日本民意测验,对中国有“好感”的人降到不足一成。
仔细观察,日本政府在村山富市首相1995年发表著名的承认侵华的讲话之前,从来没有用过对华“侵略”一词,而是采取“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的不讲是非的态度,其根源也在于战后对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罪行没有做过清算。
从日本侵华时期和战后的社会情况看,想彻底清算侵略罪行的最好时机是战争结束后的战犯审判之时。当时因为美国扶植日本、建立东亚反共基地,错过了这一历史机会,才导致后来几十年间日本否认侵略罪行,让中国人愤慨不已。
人们也应看到,如今日本社会上对华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崛起引发其心理不适应的结果,与侵华年代蔑视“支那”的傲慢心态完全不同。回想1990年时,中国的GDP只及日本的八分之一,2000年达到四分之一,2010年终于超过,到2014年达到日本的两倍(这与日元近期贬值也有关系),中日关系由“日强中弱”转变为“两强并立”,再转变为“中强日弱”。对习惯于崇拜强者而傲视弱者的日本社会而言,现在的心理不适应恰恰是这一角色转换时期的表现。
邓小平有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待到中国真正强大、富裕起来时,日本社会上对华尊敬和好感的心态肯定会重新占主流。过去因为落后而挨打,自己实力不济时又不能让战败国认罪,想让中日关系走向健康轨道,只有靠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人们回顾历史应该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