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5-11-15 13:57: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3:58:52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5-11-15 13:32
发明家是难,但如果他仅仅是发明家身份,则承担的风险与投资者身份相比,则要小得多。脑力劳动这个东西, ...
我们很少听说反正我没听说谁发明失败了而寻短见的,但投资失败而寻短见的则太多了。
赌徒寻短见的同样很多啊。

富人穷人借高利贷而如何如何的,也挺多。

穷人由于各种悲哀寻短见的,更多。


这个问题,可以整体来看:
整体来看,地球上的资本总是在赢。其中,成功者很多。
以赢利大于等于利率来看,成功概率比较大,且比较小。


整体了看,地球上职业或者业余搞发明创造的人,也总是有成功者。
以申请专利成功来衡量,则成功概率比较小。

------------比较两者的成功率,猜测来说,后者可能低。


再一点,如何来衡量耗费、风险呢?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搞发明,但没有成功,也没有破产。那么,这其实是耗费了一生。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搞投资,但,后来破产了,那么,他失去的是巨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3:59:14
leijy 发表于 2015-11-15 13:54
还要坚持你的”劳动力萎缩“论?
劳动力与时俱增,不是萎缩的!这是事实,你否定不了。
劳动力价值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雷专家语)也否定不了劳动力是增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4:07:21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5-11-15 13:32
发明家是难,但如果他仅仅是发明家身份,则承担的风险与投资者身份相比,则要小得多。脑力劳动这个东西, ...
投资决策是令人倍受煎熬一件事情。稍有差错,血本无归。
小投资者是这样。

大投资者,大集团,大迷雾型金融资本,他们拥有全球各种数据,并没有风险,
--------仅仅缺乏投资的位置、机遇,要和同样是权贵富豪者、地头蛇们去竞争,去分羹。

------如果说有风险,那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风险,全社会的共同风险,都是不可知的风险。例如天灾人祸等,例如大萧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4:12:06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5-11-15 13:32
发明家是难,但如果他仅仅是发明家身份,则承担的风险与投资者身份相比,则要小得多。脑力劳动这个东西, ...
社会经济包括金融投资,可以看成一个黑箱。

那么,在全人类共同的风险下,顶尖集团是稳赚的,占大头的。大多数人都是围绕他们转,给他们打工湖口养家,捡他们的边角料。


顶尖集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松散的集团,好比不来往的亲密家人。

顶尖集团,都是一手托两家,左手支持张三这个国家,这个人,这个项目,这片区域,这堆事情,右手支持李四这个国家,这个人,这个项目,这堆事情,这片区域。稳赚。自己赚自己。自己和表兄一伙,自己再和堂兄一伙,自家搞竞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4:36: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4:59:27
1993110 发表于 2015-11-15 14:12
社会经济包括金融投资,可以看成一个黑箱。

那么,在全人类共同的风险下,顶尖集团是稳赚的,占大头 ...
还记得当年华尔街五大投行的命运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5:03:32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15-11-15 14:59
还记得当年华尔街五大投行的命运吧?
如果说,衡量每个人的风险,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如果深入下去的话,其中会有尖端问题的。

例如说,一个大老板有100亿,他损失了50亿。

小老板有1亿,损失了1000万,

穷人有10万,损失了8万。

工人遇到了工伤,还失业。

以上这些,比较难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5:11:41
leijy 发表于 2015-11-15 14:36
马克思仅仅在论述雇佣劳动力做事,价格不能一降再降。这与社会劳动力是增加还是减少,两回事,风马牛不 ...
假设按照马克思说的生活资料商品标准一定,再假设劳动力的价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决定价格。那么,劳动力的价格就应该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一降再降,但是劳动力并不萎缩。如果你假设劳动生产力不变,那么劳动力价值就不变,因此劳动力的价格也就保持不变。萎缩从何谈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5:14:14
衡量每个人的风险,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如果深入下去的话,其中会有尖端问题的
cq68.jimdo.com/
cq68.jimdo.com/adventures/
cq68.jimdo.com/contac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6:48: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7:22:51
按2个馒头的价值给你开工资,本可以买2个馒头,你偏要用工资去买1个馒头,还说自己劳动力萎缩了。你儍呀?还是要当雷锋做贡献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7:52: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8:04:00

高音喇叭的声音来自何处?就是用很小的能量(声波信号)控制(专业术语是“调制”)了强大的能量(电源),最后产生了功率巨大的响亮声音(而不是无意义的电流声)。

人类劳动同理,例如挖掘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8:09:10
leijy 发表于 2015-11-15 17:52
老是篡改人家意思,按照自己所想研究问题。老雷不奉陪啦。
你不开窍,我也没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19:42: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5 20:17:47
hj58 发表于 2015-11-15 18:04
高音喇叭的声音来自何处?就是用很小的能量(声波信号)控制(专业术语是“调制”)了强大的能量(电源) ...
高音喇叭的声音来自何处?就是用很小的能量(声波信号)控制(专业术语是“调制”)了强大的能量(电源),最后产生了功率巨大的响亮声音(而不是无意义的电流声)。

人类劳动同理,例如挖掘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03:09:20
边际替代率的提升,这是必然的趋势,可惜我国现在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进步率太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06:52:29
劳动效率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08:14:47
这个也不一定 也要看社会对产业的期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09:14:52
hj58 发表于 2015-11-15 18:04
高音喇叭的声音来自何处?就是用很小的能量(声波信号)控制(专业术语是“调制”)了强大的能量(电源) ...
人物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表现为技能技巧,表现为人手的功能,劳动生产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技能技巧是逐渐被机器的机能机巧代替的。劳动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机能机巧代替技能技巧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机器对工人的替代。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表现——机器代替工人的表现——决不是机器代替工人的所谓“体力劳动”,也不是代替脑力劳动。机器代替的是劳动的表现形式,即以机能机巧的形式代替技能技巧的形式,这种替代实质是劳动的复杂形式代替劳动的简单形式。
机器代替的并不是劳动本身。

一个人的声音通过声波信号器放大到例如5个人的声音,是一个复杂劳动形式代替5个简单劳动形式。一台挖掘机的土方量增加到例如100人的土方量,是一个复杂劳动形式代替100个简单劳动形式。
一个复杂劳动=5个简单劳动,一个复杂劳动=100个简单劳动,等等,表面上看劳动力是减少了,实际并没有减少。
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杠杆和支点,可以撬动地球。
这个杠杆和支点是存在的,就在人物的大脑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09:25:52
gxg 发表于 2015-11-16 09:14
人物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表现为技能技巧,表现为人手的功能,劳动生产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是,在劳动生产 ...
我只能“呵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09:37:02
Edwardliu 发表于 2015-11-16 03:09
边际替代率的提升,这是必然的趋势,可惜我国现在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进步率太低了
技术进步就是以复杂劳动形式代替简单劳动形式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6 10:37: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7 10:39:31
爱因斯坦错了么?
量子真的也纠结!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为“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有译为“量子缠结”现象)而纠缠不休,因为这种微观物理现象似乎不遵守物理学基本定律——光速不变,而被爱因斯坦斥为“幽灵般超距作用” 。今年年初,“量子纠缠”还被列为“21世纪十大待解科学谜团”之一。
但是,在最近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一名荷兰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科研团队表示,他们的实验据说可以证明量子力学最根本的理论之一:物质的确可以远隔万里却互相作用。这或许会打破爱因斯坦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说法,有科学家表示,该研究证实微观世界中成对的亚原子粒子( sub-atomic particle)之间存在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方式。
据《纽约时报》10月22日报道,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科学家采用贝尔实验方法,证实相距1.3公里的成对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
一个半月前,观察者网已经报道贝尔实验原理,这项研究可能宣告爱因斯坦隐变量理论出局。
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用贝尔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的研究,周三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公布,进一步证实了一个爱因斯坦曾经公开拒绝的想法。这一发现是对古典物理称为“定域性原则”(locality)的基本原则又一打击。其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只能被它周围的环境直接影响。
进行该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罗纳德‧汉森(Ronald Hanson)教授说,量子论必须承认“幽灵般的远程效应”,他也拒绝接受“宇宙可以表现得如此奇怪,如此明显地随机”这一概念。
互相分离的粒子可以被完全“纠缠”,其结果是,无论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测量一个粒子几乎同时会影响到另一个。爱因斯坦对这一说法更是嗤之以鼻,他对量子理论引入的不确定性不以为然,认为量子理论具有上帝玩骰子的暗示。
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物理学家一系列精确的实验正在不断地消除疑虑——一些被称为漏洞的另类解释——即使相隔整个宇宙,两个已经纠缠的粒子可以立刻互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17 10:41:26
量子瞬间传输 中国人又近了一步
《科技日报》3月5日报道,如果你能拥有一项超能力,你会选择什么?相信“瞬间移动”会是不少人儿时的梦想。这种超能力在物理学上并非不可能。如果我们能够对构成物体的每一个粒子进行测量,然后在目的地用同样的粒子完全复制其状态,就可以得到一模一样的物体。如今,中国科学家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年2月26日,《自然》杂志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项目组的“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研究。通俗地说,这一技术可以让科学家在异地瞬间获知粒子状态,从而开启了瞬间传输技术的大门。
5日的政协小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用一个比喻解释了这项研究:“从合肥带到北京一个保险箱,钥匙忘带了。于是我请合肥的同事测量一下钥匙,告诉我;我在北京复制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