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的治学有问题,楼主的驳斥也不见得有道理。
早期的粮食产量,来自于制度创新,即分田到户。后来来自科学技术,如种子,化肥等。(化肥增加比例高能否定什么?楼主的驳斥有点搞笑)
近年来,“大棚”技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水果等产量也大量提高。当然也给肉蛋类的食物的“规模化养殖/生产”提供了条件,(所谓肉类食物的养殖消耗粮食,主要是粗粮,1:4 与1:2的说法有点夸大,大棚技术也提供了更多的草料啊!你以为养猪,养鸡都给吃玉米,小麦啊?为了降低成本,三聚氰胺都敢用,草料等就不用说了。)
当然肉类,水果,菜类的生产力提高,减少了大米需求。
简单来看,18亿亩的概念如果在大棚技术推广前提出来的,那么大棚技术,不仅仅提供了反季节的蔬菜,还减少了对耕地的需求。
总之,耕地不是粮食产量的唯一约束条件,但在种子,化肥,大棚,规模化养殖,以及人的食品组成发生变化后,对各种作物种植的要求就变化了,也对耕地有所影响。举例:
1)以前一个人一天要吃1.5-2斤大米,现在可能只用1斤就够了。对耕地需求就减少了。
2)以前一个月吃1斤肉,现在能供应你天天吃肉都没问题。粮食吃的少了,肉产量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没有显著变化。
当然茅老认为过去若干年,粮食产量增加,土地可耕面积减少,论证耕地和产量无关,是错误的,至少不是简单的线性递归。因为在变量里,科技的发展不是线性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3:18: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