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Stata专版
3732 8
2015-12-28
悬赏 10 个论坛币 已解决
我的因变量为成绩排名段,如前25%,26%-30%。之前选用的模型是ordinal logit,但是老师指出这个排名段不是选择,与ordinal logit模型的行为学基础不一定符合。查阅了很多资料,里面都只提到ordinal logit因变量是选择的结果。在此,想问下大家这个模型的行为学基础是什么呢?如果其他条件满足,只看之歌因变量的话,是不是可以用ordinal logit模型呢?先谢谢了

最佳答案

xddlovejiao1314 查看完整内容

这个问题这么理解吧,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R^2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是1的,说明选取的自变量基本永远不可能100%解释因变量所有的变异。套到你这个问题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关注出发点(视角)去解释因变量的变异(如你例子中举的收入决定模型),出发点不一样,关注的自变量自然不一样,模型可能都用同样的参数,但文章的写作,模型的解释侧重点就不一样了。比如你举的例子,收入决定模型,有的从教育出发来解释,有的从性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2-28 20:54:20
dandango 发表于 2016-1-9 16:24
想问另外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很low的问题,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论,实证模型呢,但是我就是有点 ...
这个问题这么理解吧,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R^2一般情况下都不可能是1的,说明选取的自变量基本永远不可能100%解释因变量所有的变异。套到你这个问题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关注出发点(视角)去解释因变量的变异(如你例子中举的收入决定模型),出发点不一样,关注的自变量自然不一样,模型可能都用同样的参数,但文章的写作,模型的解释侧重点就不一样了。比如你举的例子,收入决定模型,有的从教育出发来解释,有的从性别出发,有的还可以从职业培训等等。这些解释都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是关注点不同。不过有一点共性的是,即使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模型,大家都加了一些公认的控制变量。如不信你去看收入决定模型的例子,即使从性别角度去解释,作者的模型中也会包含年龄、教育等控制变量。即一切所谓关注的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去说的。祝好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8 20:55:51
有什么建议或者与这个模型行为学基础直接相关的参考资料推荐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8 20:56:58
有什么建议或者与这个模型行为学基础直接相关的参考资料推荐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8 21:08:57
dandango 发表于 2015-12-28 20:55
有什么建议或者与这个模型行为学基础直接相关的参考资料推荐吗?
ologit模型就我个人所知道的,就是适用于因变量为有序类别变量的情形。而你的这个模型的因变量就是这个。方法上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没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29 00:37:18
我觉得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排名的产生机制是什么。楼主要记得oprobit和ologit这样的模型是有假定存在的不可观测的连续变量的,即latent continuous variable。你的自变量之所以是离散的,是因为你观测不到这个连续变量。
所以说,如果你的排名是根据某个观测不到的连续变量来了,那应该就可以用。不然就不行。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通过举重测体力,但是你只提供三个重物,20公斤,50公斤,100公斤。然后根据被测试的人能举起哪个重物得到一些123这样的自变量。这个例子里,被测试者能举起的重量就是你没有观测到的连续变量。
另外一个例子:用筷子把玻璃球从一个碗夹去另一个碗。总共只有10个球。如果10秒之内夹完9个以上一等奖,6到8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得到的123这样的自变量其实就不太适合ologit这样的模型。因为你观测不到的是个取值较少的离散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