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论坛非教育网貌似很慢......
我说机会成本等于零,在于对产生机会成本的“资源”定义不同,正如16楼说的这里的资源我当作了电影票本身。简单说来论到机会成本,通常习惯上会以供给方为例,然后以理性人一个次优决策产生的会计利润作为既定最优决策的机会成本,最后分析决策的经济成本是否的确最优。这时不管收益利润还是机会成本都是用货币直观计量的,而且次优决策的生产者剩余也包含在总收益里,是最优决策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当转为需求方,这题我第一个反映100元是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可能是100,挺像,也可能是200,直觉以前做题选成本就对,而且选择题c的概率高,300似乎不可能,因为市场均衡价格是200,禀赋点确定,这个点代表的无差异线应该在预算约束之外。但又总觉得不对劲,保留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不似生产者的供给点,次优决策的消费者剩余100也不在购买音乐会这200元的成本里。
好吧钻牛角尖了。那么这里的“资源”就应该是人类某个感觉效用的器官。对比无差异线和等产量线,机会成本貌似就是以货币计量的效用了。那么300元是器官获得的效用(总收益),200元是显性成本,假设没有经济利润,那么100元就是这器官的隐形成本也是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吧?
讲讲为什么我认为300元有待探讨,我的相法是这样的,显然200元是市场价格,300元是消费者的保留价格,100元消费者剩余即消费音乐会的额外效用,相当于以供给方角度考虑机会成本时的净收益吧。假设比较静态下,放松资源的专注性假定,这不影响分析,电影会与音乐会或其他什么会都有n场,且理想人对电影的边际效用和持票价货币的效用已经相同即这已是最优决策。那么他的行为便是在其他次优决策中分配货币,当Mu=入p后形成稳定均衡。在这样的一个选择过程中,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他在次优决策选择过程中所有行为的边际效用减去货币效用之合,sigema MU-入p。当最后形成消费者均衡后,所有决策都是最优的,此时机会成本也即是零了mu=入p。
lazy主要认为电影机会成本与音乐会的票价没有关系。但是我想,当2万的市场价格高于保留价格300元时,看音乐会本身已是消费者决策域之外的了,因为此时音乐会的需求曲线是推不出来的,随即也退不出效用函数。只有确实可能消费某样东西才有效用比较的基础,否则是不是可以说从火星回来的我是因为待在地球的效用比较高呢?所以用三百减两万的假设似乎不成立,当然,如果此时消费者非理性,的确花2万享受了3百的效用,那么机会成本应该是-19700吧。只是非理性不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这样的机会成本有何意义,这样的需求函数又怎么写呢?
如你假定市场价格同保留价格300,没看出个显然,呵呵,我认为机会成本就是零,此时恰好是前述比较静态下的最优均衡决策,去看音乐会和持币300,对理性人来讲是两可的。我们应该只关注获得多少而不注意支付多少么?花1元获得100元的效用与或999元获得1001元的效用,你说那个更爽。
思路比较混乱想到哪说到哪,多多指教

[em06][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20:06: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