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9-2-16 20:56:00
100    心理衡量为300,价格200,如果听音乐会,心里感觉的收益为100。看电影刚好放弃了这个收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6 21:58:00
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6 22:55:00
是嘛。。我觉得是1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09:15:00
以下是引用shawyoung在2009-2-16 20:1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oneylazy在2009-2-16 10:58:00的发言:

首先,很多人都論述了自己認為的結果。而我,就為樓主解釋一下,為什么這么多人說不可能是零。這個與機會成本這個本身的概念有關,樓主自己也說了,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另外一件事所產生的成本。如果認可這一點的話,那么你無論是去看電影,還是去音樂會,你都放棄了一件事,從而產生了成本。

把問題簡化,我舉另外一個例子更容易明白。有人送你一張電影票,而你本來在看電影這段時間是去做兼職的,可以賺200塊錢。現在,你放棄賺這兩百塊的機會,去了看電影,那么選擇看電影是不是就令你產生了200塊的成本呢,(相比較你不去看電影的情況而言)。

當然,有人又把問題復雜話,認為你去看電影獲得了收益啊,是不是應該減去呢,我就持保留態度。畢竟說的是成本吧。

而我對這一道題的解釋是這樣的,我認為是300塊,與音樂會的價格沒有關系。怎講呢,現在我們假設音樂會的票價的是2萬,而我的承受價格依然是300塊,那么是不是機會成本就成了-19700了呢,顯然,這樣是不符合邏輯的。我選擇去看電影,所放棄的是我認為可以為我帶來300元等效價值的音樂會,所以我的成本就是我在音樂會所獲得的享受,而把它等效成貨幣就是300元。無論音樂會的票價是兩萬還是免費,他所能給我帶來的價值就是300塊,而我所放棄的也就是這300塊享受而已。當然,這是認為你是選擇去看電影而產生的機會成本。而如果你選擇去音樂會呢,那么就不存在你認為他只值300塊而花兩萬進場的邏輯(理性人基本假設)。

選擇100塊的朋友,我一開始也有猶豫,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如果音樂會的價格不是200塊,而恰好是你的承受范圍300塊呢,那么難道機會成本就為零了?!顯然不是這樣的吧。我個人認為,機會成本在于如果我們選擇這件事可以獲得多少,而不去計較我們需要支付多少,因為你根本不會去支付。我們所說的,選擇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前提是我們不會去音樂會,如果去音樂會就不會有選擇去看電影的機會成本,而是選擇去音樂會的機會成本。

僅此交流,多多指教

个人觉得楼主没有彻底搞清楚“机会成本”的含义,经济学上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利用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价值为机会成本,也称为选择成本。
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又叫机会损失。

举个例子说吧,某君有套房子在手,准备把它用作厂房,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就是出租房子或用作摄影棚等其他方案所能获得潜在最大收益。假如用作厂房还得另外装修,个人觉得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还得把这装修厂房的成本算上去。

首先非常感謝指教。

把機會成本的概念完整的說出來了,我可做不到這一點。那一大堆的概念,絕對會令人頭昏眼花,我不想斟酌那些文字,就拿那個例子說說吧。其實我們在討論的是如果用做廠房的機會成本是不是除了出租房子的收益(當作是最大收益)外,還要減去出租房子前要裝修的支出。(給別人住當然要裝修好一點價錢也高點啊)。你認為呢?

至于你所說的“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还得把这装修厂房的成本算上去”這就完全不著邊際了。我們假設你的論述成立的話,那么是不是還要把請工人的人力成本,購買設備的固定資產成本全算進來呢(因為你出租房子不用請工人和購買設備吧)?我孤陋寡聞,也許真的是我沒有“彻底搞清楚“机会成本”的含义”吧,請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10:22:00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面的例子

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件东西而付出的最高代价

LZ的例子是为了看免费电影必须高利率听音乐会,而他对音乐会的评价是300元,票价是200元,即净收益是100元。

LZ不去听音乐会而去看免费电影,代价就是100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13:21: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9-2-17 10:22:00的发言: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面的例子

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件东西而付出的最高代价

LZ的例子是为了看免费电影必须高利率听音乐会,而他对音乐会的评价是300元,票价是200元,即净收益是100元。

LZ不去听音乐会而去看免费电影,代价就是100元了

既然說“没有不是机会成本的成本”,那為什么又說“为了得到某件东西而付出的最高代价”,這里面沒有矛盾嗎?學藝不才,請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18:42:00

通俗点说: 机会成本就是选择行为说放弃的最大收益。显然就是听音乐会的收益300-200=1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19:07:00

Cost is the best alternative forgone.即表示了成本应该以次优选择的价值量度(去音乐会的心理承受价格$300),不是以做了最优选择(看电影)后而得到的净收益(300-200=100)

因看电影而节省下来的$200音乐会门票是选择了看电影后才能得到,因此是看电影时的得益,即是算入最优选择的价值。次优选择才是成本,最优选择不是成本。

净收益是收益减成本,换个说法,是最优选择减次优选择,净收益不等于次优选择,不等于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19:41:00

这里论坛非教育网貌似很慢......

我说机会成本等于零,在于对产生机会成本的“资源”定义不同,正如16楼说的这里的资源我当作了电影票本身。简单说来论到机会成本,通常习惯上会以供给方为例,然后以理性人一个次优决策产生的会计利润作为既定最优决策的机会成本,最后分析决策的经济成本是否的确最优。这时不管收益利润还是机会成本都是用货币直观计量的,而且次优决策的生产者剩余也包含在总收益里,是最优决策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当转为需求方,这题我第一个反映100元是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可能是100,挺像,也可能是200,直觉以前做题选成本就对,而且选择题c的概率高,300似乎不可能,因为市场均衡价格是200,禀赋点确定,这个点代表的无差异线应该在预算约束之外。但又总觉得不对劲,保留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不似生产者的供给点,次优决策的消费者剩余100也不在购买音乐会这200元的成本里。

好吧钻牛角尖了。那么这里的“资源”就应该是人类某个感觉效用的器官。对比无差异线和等产量线,机会成本貌似就是以货币计量的效用了。那么300元是器官获得的效用(总收益),200元是显性成本,假设没有经济利润,那么100元就是这器官的隐形成本也是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吧?

讲讲为什么我认为300元有待探讨,我的相法是这样的,显然200元是市场价格,300元是消费者的保留价格,100元消费者剩余即消费音乐会的额外效用,相当于以供给方角度考虑机会成本时的净收益吧。假设比较静态下,放松资源的专注性假定,这不影响分析,电影会与音乐会或其他什么会都有n场,且理想人对电影的边际效用和持票价货币的效用已经相同即这已是最优决策。那么他的行为便是在其他次优决策中分配货币,当Mu=入p后形成稳定均衡。在这样的一个选择过程中,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他在次优决策选择过程中所有行为的边际效用减去货币效用之合,sigema MU-入p。当最后形成消费者均衡后,所有决策都是最优的,此时机会成本也即是零了mu=入p。

lazy主要认为电影机会成本与音乐会的票价没有关系。但是我想,当2万的市场价格高于保留价格300元时,看音乐会本身已是消费者决策域之外的了,因为此时音乐会的需求曲线是推不出来的,随即也退不出效用函数。只有确实可能消费某样东西才有效用比较的基础,否则是不是可以说从火星回来的我是因为待在地球的效用比较高呢?所以用三百减两万的假设似乎不成立,当然,如果此时消费者非理性,的确花2万享受了3百的效用,那么机会成本应该是-19700吧。只是非理性不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这样的机会成本有何意义,这样的需求函数又怎么写呢?

如你假定市场价格同保留价格300,没看出个显然,呵呵,我认为机会成本就是零,此时恰好是前述比较静态下的最优均衡决策,去看音乐会和持币300,对理性人来讲是两可的。我们应该只关注获得多少而不注意支付多少么?花1元获得100元的效用与或999元获得1001元的效用,你说那个更爽。

思路比较混乱想到哪说到哪,多多指教

[em06][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20:06: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20:15:00
以下是引用loneylazy在2009-2-17 9:1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shawyoung在2009-2-16 20:1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oneylazy在2009-2-16 10:58:00的发言:

首先,很多人都論述了自己認為的結果。而我,就為樓主解釋一下,為什么這么多人說不可能是零。這個與機會成本這個本身的概念有關,樓主自己也說了,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從事這件事而放棄另外一件事所產生的成本。如果認可這一點的話,那么你無論是去看電影,還是去音樂會,你都放棄了一件事,從而產生了成本。

把問題簡化,我舉另外一個例子更容易明白。有人送你一張電影票,而你本來在看電影這段時間是去做兼職的,可以賺200塊錢。現在,你放棄賺這兩百塊的機會,去了看電影,那么選擇看電影是不是就令你產生了200塊的成本呢,(相比較你不去看電影的情況而言)。

當然,有人又把問題復雜話,認為你去看電影獲得了收益啊,是不是應該減去呢,我就持保留態度。畢竟說的是成本吧。

而我對這一道題的解釋是這樣的,我認為是300塊,與音樂會的價格沒有關系。怎講呢,現在我們假設音樂會的票價的是2萬,而我的承受價格依然是300塊,那么是不是機會成本就成了-19700了呢,顯然,這樣是不符合邏輯的。我選擇去看電影,所放棄的是我認為可以為我帶來300元等效價值的音樂會,所以我的成本就是我在音樂會所獲得的享受,而把它等效成貨幣就是300元。無論音樂會的票價是兩萬還是免費,他所能給我帶來的價值就是300塊,而我所放棄的也就是這300塊享受而已。當然,這是認為你是選擇去看電影而產生的機會成本。而如果你選擇去音樂會呢,那么就不存在你認為他只值300塊而花兩萬進場的邏輯(理性人基本假設)。

選擇100塊的朋友,我一開始也有猶豫,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如果音樂會的價格不是200塊,而恰好是你的承受范圍300塊呢,那么難道機會成本就為零了?!顯然不是這樣的吧。我個人認為,機會成本在于如果我們選擇這件事可以獲得多少,而不去計較我們需要支付多少,因為你根本不會去支付。我們所說的,選擇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前提是我們不會去音樂會,如果去音樂會就不會有選擇去看電影的機會成本,而是選擇去音樂會的機會成本。

僅此交流,多多指教

个人觉得楼主没有彻底搞清楚“机会成本”的含义,经济学上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利用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价值为机会成本,也称为选择成本。
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是指在经济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又叫机会损失。

举个例子说吧,某君有套房子在手,准备把它用作厂房,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就是出租房子或用作摄影棚等其他方案所能获得潜在最大收益。假如用作厂房还得另外装修,个人觉得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还得把这装修厂房的成本算上去。

首先非常感謝指教。

把機會成本的概念完整的說出來了,我可做不到這一點。那一大堆的概念,絕對會令人頭昏眼花,我不想斟酌那些文字,就拿那個例子說說吧。其實我們在討論的是如果用做廠房的機會成本是不是除了出租房子的收益(當作是最大收益)外,還要減去出租房子前要裝修的支出。(給別人住當然要裝修好一點價錢也高點啊)。你認為呢?

至于你所說的“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还得把这装修厂房的成本算上去”這就完全不著邊際了。我們假設你的論述成立的話,那么是不是還要把請工人的人力成本,購買設備的固定資產成本全算進來呢(因為你出租房子不用請工人和購買設備吧)?我孤陋寡聞,也許真的是我沒有“彻底搞清楚“机会成本”的含义”吧,請教了……

 

 

在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途径的机会。

机会成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失去的收益。这种收益不是实际发生的,而是潜在的。机会成本总是针对具体方案的,离开被放弃的方案就无从计量确定。

其中,收益本身就是净收益的概念,考虑一下投资方案吧,作为方案,本身就是设想出来的,就是需要把该方案的各种收入及各种费用支出考虑进来。

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以便为既定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不好意思,“个人觉得用作厂房的机会成本还得把这装修厂房的成本算上去”,是我没彻底清楚机会成本的含义,让您见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20:23: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20:36:00
以下是引用魔天轮在2009-2-17 19:07:00的发言:

Cost is the best alternative forgone.即表示了成本应该以次优选择的价值量度(去音乐会的心理承受价格$300),不是以做了最优选择(看电影)后而得到的净收益(300-200=100)。

因看电影而节省下来的$200音乐会门票是选择了看电影后才能得到,因此是看电影时的得益,即是算入最优选择的价值。次优选择才是成本,最优选择不是成本。

净收益是收益减成本,换个说法,是最优选择减次优选择,净收益不等于次优选择,不等于成本。

我想你指的大概是经济成本的概念。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会计成本隐形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 隐形成本和正常利润 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及机会成本的关系。。。。似乎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教科书 国内国外都有不同的定义。。。至少我自己没有完全分清当中的包含或是什么关系

但是有一点我比较确定,决策的合理与否在于经济成本的比较而非机会成本。如果决策是最优的,那么它的会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是最小的。会计成本衡量决策本生的成本,机会成本衡量决策放弃的其他可能最大收益。 

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22:12: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20:54:00

别人送给你一张电影票,偏偏当天有场音乐会你很想去看,音乐会的票价是200元,而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300元,即超过300你就不去看音乐会了。此时,如果看电影,那么你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A.0 B.100 C.200 D.300


我认为是 0
理由是这张电影票是唯一用途的,除了看电影不能干别的。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零是最不可能的,还把消费者剩余混同为机会成本,最后来了个例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7535-1-1.html

这个问题在于电影票的确是唯一用途是看电影,但是作为“你”,你在看电影的时间段内,可以进行欣赏音乐会,欣赏这场音乐会你获得了300元的收入(当然是你的精神收入),而欣赏音乐会的代价是票价200元。因此,欣赏音乐会的收益是300-200=100元。

当然,但如果可以出售这张电影票,而出售这张电影票的收入是150元。

对后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收益最高是150元。

因此在这三个方案中,“你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则是150元  [也许有人会认为你欠了送电影票的人的一个情,通俗假定就是你已经买了这张电影票(假定花费50元),现在面临三种选择,看电影,欣赏音乐会及出售电影票。在这三种选择中,买电影票所花费的50元成了沉没成本,不必加以考虑]。而在“你去看电影”和“你去欣赏音乐会”的两个方案中,“你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则是100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21:17: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7 21:44:00

个人觉得机会成本的难点在于方案、及各方案当中的各种收入和费用开支。

就拿看电影和欣赏音乐会来说,看电影和欣赏音乐会的收入都是比较难以测度的,因为它是将来发生的,且是精神收入,不能准确测量,只能是预测,尤其是对于个人。

上述还仅是两个方案,而测量某方案的机会成本其中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所有其他方案的收益,并且在这些方案中进行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9 10:00:00

對于這個問題的一點點補充見解。

(看到很多的討論者一大推的理論分析和專業名詞,恕我不才,小學沒畢業,沒看懂。我最討厭的就是把經濟學高深化,把簡單的問題拿一套一套的經濟學模型左分析右解釋,結果把自己搞到云里霧里,別人就跟著被忽悠一番,然后大家都得出一個高深的解釋。小的"唔識世界",如有得罪,多多原諒,因為我下面要補充的也是一些非常理論的東西,我都開始討厭自己了)

我對于這個問題本身提出質疑。我個人認為,問題的本身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卻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1)“音樂會票價200元,而我心里承受價是300元”表明這個音樂會的定價不符合理想的完全信息假設。如果信息完全對稱,供求關系就會把均衡價格推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衡點。直至票價與我的心里承受價格相等達到平衡。而如果有效市場票價超出了我的承受價的話,那么,我就不是有效的需求,不是考慮的范疇了。

(2))如果題目沒有違背上述假設的話(即音樂會票價是有效的市場價格),那么我愿意出300元的價錢購買只值200元的音樂會,我就違背了理性人假設的基本前提。我也許是出于個人狂熱給出了比有效市場價格更高的票價,但是我又沒有形成有效需求。(如果形成有效需求的話就反證第一假設沒有成立,頭暈)那么就可以判斷我是有病,不在考慮的范圍之列。

綜上所述,題目中給出的兩個不同的價格要么不符合第一假設,要么不符合第二假設,所以無論怎么爭論都不會有結果。但是我認為100元不是我的選項。因為幾乎所有經濟學教材在論述機會成本的時候都會說到一個問題“經濟學與會計學對于成本的論述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機會成本”,而恰恰我們經常用會計學的思維來思考經濟學問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9 12:03:00

200

in my opinion, opportunity cost is to do sth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th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9 20:03:00
以下是引用loneylazy在2009-2-19 10:00:00的发言:

對于這個問題的一點點補充見解。

(看到很多的討論者一大推的理論分析和專業名詞,恕我不才,小學沒畢業,沒看懂。我最討厭的就是把經濟學高深化,把簡單的問題拿一套一套的經濟學模型左分析右解釋,結果把自己搞到云里霧里,別人就跟著被忽悠一番,然后大家都得出一個高深的解釋。小的"唔識世界",如有得罪,多多原諒,因為我下面要補充的也是一些非常理論的東西,我都開始討厭自己了)

我對于這個問題本身提出質疑。我個人認為,問題的本身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卻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1)“音樂會票價200元,而我心里承受價是300元”表明這個音樂會的定價不符合理想的完全信息假設。如果信息完全對稱,供求關系就會把均衡價格推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衡點。直至票價與我的心里承受價格相等達到平衡。而如果有效市場票價超出了我的承受價的話,那么,我就不是有效的需求,不是考慮的范疇了。

(2))如果題目沒有違背上述假設的話(即音樂會票價是有效的市場價格),那么我愿意出300元的價錢購買只值200元的音樂會,我就違背了理性人假設的基本前提。我也許是出于個人狂熱給出了比有效市場價格更高的票價,但是我又沒有形成有效需求。(如果形成有效需求的話就反證第一假設沒有成立,頭暈)那么就可以判斷我是有病,不在考慮的范圍之列。

綜上所述,題目中給出的兩個不同的價格要么不符合第一假設,要么不符合第二假設,所以無論怎么爭論都不會有結果。但是我認為100元不是我的選項。因為幾乎所有經濟學教材在論述機會成本的時候都會說到一個問題“經濟學與會計學對于成本的論述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機會成本”,而恰恰我們經常用會計學的思維來思考經濟學問題了。

(能以简单的言语总结经济现象当然是最好的,但简单背后一定有着专业知识的支撑。要在在一个经济学专业论坛证明自己所说的,没有专业术语的深入浅出又哪里来的说服力呢,更何况只是些最基本的概念而已。小学没毕业这种赌气话就没必要了,争论只是试图证明各自认为是对的,谈何忽悠?经济学既然是被认可的社会科学,那便是高深的,每个人的观点视角不同理解深浅而已,唠叨的我还没是比较喜欢自己的)

越扯越远呵呵最后啰嗦下我的想法,“机会成本多少”是在某个时点的静态的实证问题,并不涉及决策是否有效率的动态的规范问题。理性在于追求最优而非天然最优。在基本假定下,任何一个在动态过程中的静态非均衡点都不是最好的,那么是否也都违背了假定呢,这样的质疑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

In some cases it may be possible to have more of everything by making different choices; for instance, when an economy is within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In microeconomic models this is unusual, because individuals are assumed to maximise utility, but it is a feature of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In these circumstances opportunity cost is a less useful concep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8 20:45:29
猫爪 发表于 2009-2-15 19:47
后面说的挺有道理,不过最前面的音乐会的机会成本应该不是0,而是转让电影票的收益和看电影的收益之间的差值。
为什么是转让电影票的收益和看电影的收益之间的差值?首先,题目中并未涉及转让电影票,再者即使有了,如假设转让(比如黄牛票)价格为250,那么为什么要减去看电影的收益?诚盼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28 20:47:48
shawyoung 发表于 2009-2-17 20:54
别人送给你一张电影票,偏偏当天有场音乐会你很想去看,音乐会的票价是200元,而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300元,即超过300你就不去看音乐会了。此时,如果看电影,那么你的机会成本是多少?A.0 B.100 C.200 D.300我认为是 0理由是这张电影票是唯一用途的,除了看电影不能干别的。但是很多人都觉得零是最不可能的,还把消费者剩余混同为机会成本,最后来了个例子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17535-1-1.html这个问题在于电影票的确是唯一用途是看电影,但是作为“你”,你在看电影的时间段内,可以进行欣赏音乐会,欣赏这场音乐会你获得了300元的收入(当然是你的精神收入),而欣赏音乐会的代价是票价200元。因此,欣赏音乐会的收益是300-200=100元。当然,但如果可以出售这张电影票,而出售这张电影票的收入是150元。对后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收益最高是150元。因此在这三个方案中,“你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则是150元  [也许有人会认为你欠了送电影票的人的一个情,通俗假定就是你已经买了这张电影票(假定花费50元),现在面临三种选择,看电影,欣赏音乐会及出售电影票。在这三种选择中,买电影票所花费的50元成了沉没成本,不必加以考虑]。而在“你去看电影”和“你去欣赏音乐会”的两个方案中,“你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则是100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21:17:24编辑过]

支持你的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22 22:26:47
楼主引用的是《牛奶可乐经济学》中的内容吧?答案显而易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