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学院论坛群 喜羊羊
看完刘教授的文章,充分认同,补充几点我的看法:
赞同的观点
1.“公有制”变成“私有制”,法律,体系,管理上根本无法急速转变,可能导致内乱、分裂。
中国是公有制国家60%以上的资产属于国有。所有的制度,法律条文等都是根据“公有制”建立的,包括领导人选举制度,人大制度,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等。瞬间的变革,会导致内乱。
各个地区人的观念差异极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这就是分裂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整体实力降低,世界话语权降低。
2.外国资本大量驻留国内会趁机侵吞国有资产,尤其是关键的民生资产,比如,金融,水电,医药等
将国有资产分了后,会有一个很长的适应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国家对资产的控制权还是经营能力都是最薄弱的时期,极有可能被低价转让,再让我们看看国外大资本如何控制一个国家的:
对金融领域实现控制--》银行私有化--》控制货币发行权
控制水电,能源,医药--》从新形成寡头--》截取超额利润--》支持选举中本方利益政党--》进而控制法律、政治当局
不赞同的观点
1.中国和俄罗斯当时环境差异比较大,中国老百姓对股票认识更充分,政府对基金和金融机构的管理比俄罗斯当时更有经验。
2.俄罗斯当时没有成功,而捷克,波兰成功。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的私有化不够彻底,因为俄罗斯当时有40%资产是不拿出来分的。
俄罗斯问题主要出在1992-1994年私有化过程中,许多重点国企40%左右的股权继续由政府拥有。于是,改革之后,这些企业本质上继续是国有控股企业,亏损仍然严重。到1996年时,这些企业财务危机又出现。
当时,俄罗斯面临总统选举,叶利钦要连任。而此时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少。政府想的解困办法就是“以债换股”,也就是,让一些个人给国有企业贷款,同时由国有股份作为担保:如果企业在几年内不能还贷,放贷的个人就自然接手国有股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在实际操作上,虽然也有招投标,但内部交易严重。少数人放贷给企业后,再和企业管理者合谋造成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还贷,从效果上迫使大量国有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落到了私人手中,由此产生了一些财富寡头。这种做法有点像国内前几年搞的国企MBO。
3.俄罗斯当时是在政局还不够稳固和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私有化。(俄罗斯刚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8 23:08:30编辑过]
mysky321 金钱 +50 奖励 2009-3-1 16: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