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他的注释,就知道这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伪学者。对“理性人”这种假设,余斌之流是恨之入骨。我们权且称余斌为“反理性人”。
“反理性主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务,自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之后,到两次世界大战,形形色色的反理性主义大行其道,如共产蒙昧主义、超人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但最终都没有结下好的果实。
理性人的含义主要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根据这个假设,我们可以给“反理性人”归类:“反理性人”有两种,一种是佛祖,无欲无求,善念无边。另一是疯狂状态中的人,如自戕自杀者、极端暴力伤害无辜者、极端私欲而无法正当实现者。
呵呵,余斌之流属于哪一种呢?可能在他的眼里,他就是第一类的了。
不要漫骂 ,希望拿逻辑和事实说服人
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不买盗版软件吗?
如果你说你不买,我也无话可说,因为这是网络,无法证伪。但这样回答并无法推翻你属于理性人的事实:你身边肯定有人使用盗版。明白说,我也买。
既然你是反理性的,完全为他人的利益而献身,那为什么你不去举报一下,以维护软件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5 14:00:59编辑过]
假设在程度上似应分“公设”与“条件假设”:
“公设”是目前无反例归纳命题;以公设为逻辑基础的理论以公设的成立为存在的条件。
而“条件假设”是允许反例的,甚至是明明知道有反例而设定的“逻辑前提”。在此逻辑前提下推出的理论只在所设“条件”存在时成立;
一个假设是“公设”还是“条件假设”?区别在于目前是否有“反例”。最终的裁判是“经验”。
“条件假设”下的理论不能当作“公设”的理论,“普适”的范围不一样。如果把只在某个个条件下推出的结果认为无条件的正确,就是以偏盖全。“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
“人都有五官”是公设;“人都有5个指头”是条件假设,因为有例外,虽然在绝大程度上符合实际。
完全竞争是条件假设;完全信息是条件假设。因为很明显都有反例。
理性经济人是不是“公设”?第一要明确定义;第二看是否有违反该定义的反例。个人认为,理性经济人的极限是个体为了纯粹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因为一切效用都以个人为依归。如果经验认为存在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而牺牲的个体(如邱少云),就是理性经济人的“反例”。这样,理性经济人就是“条件假设”,由此推出的理论只适用于定义的理性人,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解释。
推理可以由“条件”假设开始,如果条件逐渐放宽,以至宽到“无反例”的程度,推理的结论就是“普遍真理”了。当然是“目前”的普遍真理。
以上想法请各位指正。
“这些对西方经济学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为了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刻意地“过份强调完全公式化理论体系的发展,而缺乏足够的行为假设和前提条件等的经验基础。”[3]但是,如果将这些看法推广到其它经济学理论上去,尤其是推广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去,就是不正确的了。”
fujo11的评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错误,在于马克思把只有在以劳动所有权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才成立的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决定,不加分析的应用到存在资本所有权等多种所有权和政府调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是典型的前提错误引导出的结论错误。当然,马克思自己认定,他是从商品逻辑抽象推理出来的,而不是假设。对此,余斌刘国光等原教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是根本不会理解的,也是不愿去理解的,否则他们就不是原教旨主义者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6 6:47:20编辑过]
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看,是不是如果不是“理性人”就一定是“非理性人”,这显然是西方一元论的谬误,世界从来
不是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力量,不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矛盾对立,认为余斌否定“理性人”假设就认为余斌是“非
理性人”,我想是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另外,原教旨主义的渊源我不太清楚,但不能说对马克思主义的秉承就是吧?那么中国是不是存在老大一批原教旨主义者
呢?是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都是“自由派”呢,按照秦晖先生的话,这根本就不是个真问题。看看余斌写的《微观经
济学批判》吧,他已经不同于原来的批判,他是数学硕士毕业的,是博士改读经济学的,他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有时候
更注重树理分析的批判,其中也有很多非常有特点的话语:凡是接触过一点西方经济学的人都听说过主流经济学这个名次
,但是谁也没听过主流数学、主流物理学,甚至主流历史学。事实上,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彻底成为神学,而且还不仅仅
是市场神学,应当成为现代庸俗经济神学。
我认为你的第一点反击是成立的,经济学完全不需要“理性人”的前提假设。作为经济存在中的的“人”,他的行为既有理性的部分,又有感性的部分,还有本能的及非理性的部分,甚至许多时间中的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主要受后者决定。
至于你把经济学和数学相提并论,以证明主流经济学是一个荒谬的概念,那只能证明你还没有分清经济学中的科学部分和伦理部分的区别所在。一个社会,只要有自己的主流经济伦理,它就会有自己的主流经济学,这就是社会学术和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
各位:
完全信息、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假设,而非对称信息、非完全理性正是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正是这些假设开创了制度经济学、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先河。
希望“反理性主义者”稍微研究一下现代经济学,别在在自己家门里瞎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6 21:20:58编辑过]
各位:
完全信息、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假设,而非对称信息、非完全理性正是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正是这些假设开创了制度经济学、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先河。
希望“反理性主义者”稍微研究一下现代经济学,别在在自己家门里瞎猜了。
淡泊兄这么说不正应了余斌的批评了?---------而且由于假定前提不同,在西方经济学中常常出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可以并存的西方经济学的特有现象,从而西方“经济学家不是在从事科学活动,而仅仅是用提出的幻觉的方式来表明他们是有知识的。”
我不同意最后一句,但我想问:从一对矛盾的假设出发推演的两个理论都符合经验吗?如果都符合,那么矛盾的假设就都成立(如果逻辑推理无误),这不是个悖论么?当我们要预测一个现实人的行为,我们应当以什么理论为依据呢?
也许如上面网友所说,理性与非理性不是对立的,是人身上同时具有的属性。如果这样,经济学不能建立在一个“正常人”的基础上吗?我们不能找到有关“人性”的公设吗?
楼主这段话我认为有问题哦,南美国家与北美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国际经济秩序问题,而且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其他方面,比如国际金融问题,发展中国中国家债务问题,以前看到<< 比较>>上的一篇文章,说世界银行贷款给非洲国家利率高于非洲国家购买发达国家国债的利率.并且是购买其国债的数量大于银行贷款的数量,这样一来.利率差就是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再者,工业化又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学费是必须交的,打个比方,,我们刚毕业的学生都是从自己最优势的地方去开始,慢慢才有了自己的发展,然后才能有自己的事业,谁都想创业,但是你没有这个优势和条件,那只是白谈,
各位:
完全信息、完全理性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假设,而非对称信息、非完全理性正是主流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正是这些假设开创了制度经济学、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等现代管理理论的先河。
希望“反理性主义者”稍微研究一下现代经济学,别在在自己家门里瞎猜了。
经济理论中的假设和对经济存在的理性认识,应该是一致的。否则,余斌之流的批判,就完全正确了。西方经济学家,的确时常把抽象和假设混为一谈。比如说,效用价值理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7 6:39:53编辑过]
各位:现代经济学走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的道路。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假设摩擦力为0,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摩擦力为0的地方;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必然要对“摩擦力为0”这个假设进行纠正,探讨在“摩擦力不为0”时的操作手段。但你能说工程师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吗?
非完全理性,正是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假设的一个拓展和应用。“非完全理性”首先肯定了人是理性的,然后又假定人在某些时候的理性是不完全的。两者并无任何矛盾。并不象大家想象的那样,非完全理性=反理性。
看到各位的发言,我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稍微屈尊研究一下现代经济学,别在在自己家门里瞎猜了。
有些人既不懂西方经济学,又不肯屈尊研究西方经济学。那就“假设”一个案例来比较一下马经与西经的区别。
当今中国,忽略税收等因素,假定一个老板有12000元,开一家餐馆,按月租4000元租赁房屋和家俱,按月薪1000元请两位厨师,按月薪800元请一位会计,按月薪600元请两位服务员,其余4000元为流动资金。假定他每月有6000元利润,即每投入1元取得0.5元利润,那么,厨师、会计、服务员也应当有同样的权利。
假定厨师、会计、服务员的基本生活费用为每月300元。但厨师需要专业培训,会计需要高中文化,服务员应当有初中文化。假定他们都是未婚青年,应当在生儿育女之前偿还教育费用,因而加上每月偿还的教育费用,厨师的全部支出为660元,会计为530元,服务员为400元。据此,他们每投入1元,也同样取得0.5元利润,与资本家有平等权利。
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假设,他们属于“理性人”。
但是,依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假如厨师的全部支出为660元,会计为530元,服务员为400元,他们为自己索取的月薪也应当是660元、530元、400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例举大量事实,说明无产者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马克思却把剥削描述为价值规律,剥夺了无产者在法律上已经享有的与资本家平等的权利。
依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7 11:25:58编辑过]
各位:现代经济学走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的道路。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假设摩擦力为0,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摩擦力为0的地方;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必然要对“摩擦力为0”这个假设进行纠正,探讨在“摩擦力不为0”时的操作手段。但你能说工程师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吗?
请淡泊兄不要笑话,请问牛顿经典力学的哪个定理是以摩擦力等于零为必要条件的?
各位:现代经济学走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的道路。比如牛顿经典力学,假设摩擦力为0,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摩擦力为0的地方;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必然要对“摩擦力为0”这个假设进行纠正,探讨在“摩擦力不为0”时的操作手段。但你能说工程师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吗?
非完全理性,正是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假设的一个拓展和应用。“非完全理性”首先肯定了人是理性的,然后又假定人在某些时候的理性是不完全的。两者并无任何矛盾。并不象大家想象的那样,非完全理性=反理性。
看到各位的发言,我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稍微屈尊研究一下现代经济学,别在在自己家门里瞎猜了。
对!
别瞎猜了!顶楼的作者更别在瞎说了!
分歧的关键在于对“理性”的误解!
读一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吧!或者看一下朱绍文的《经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也可以。
“理性人”不是自私自利的人啊!好像自私自利就是“理性人”的定义了,而利他主义就是所谓的反理性了。真正的“理性人”是讲道德的,对最大化的追求才是“理性人”的含义。像农民阶级的“小富既安”就不是“理性人”的表现。“理性人”正是亚当.斯密针对当时市民阶层对财富的追求能进行理性的算计、而不是“二百五”那种无所谓表现的概括。到了当代中国教科书里,“理性人”就成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词,真是对亚当.斯密的误解!
余斌:你好,
你的分析非常好。
关键是,我想和你联系一下儿,因为我有论文想和你研究。是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数学化
模型的理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
我的联系邮箱:caizhongwang@tom.com
热爱经济学的人不能一盘散沙,必须成为合力。
假设是可以的,假设只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式,但假设如果为伪,则必定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假设如果正确,则结果正确。当然,必须包含证明过程的绝对正确。
假设并不是随意假设的,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抽象是假设的一种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观察、经验对现实进行抽象,但抽象的现实或正确与否往往与人们的经验知识有关,能否正确,没有把握,人们往往就称之为假设,但抽象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关键看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或与事实相符,这也被人们称之为反证。但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假设现实或正确与否无关紧要,只要结果与现实相符即可,当然,如果结果与现实相符,其假设必定正确,但如果假设错误,试问如何得到正确的结果?
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真空假设,并不是说假设现实中是真空的,而是假设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落体是什么样的。但自由落体是现实的,空气阻力只不过是影响自由落体的一个外在因素而已,现实中我们在加上空气阻力即可得出现实的自由落体现象。而西方的理性经济人、完全信息是不现实的,也无法从现实中抽象出来,它确实应该称之为伪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