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用契约关系来解释更好。学生在学校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是根据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的,总体来说,合理的成分大于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个别学生认为可以免听的话,可以通过免听程序进行操作。点名制度是针对学生整体的,免听制度是针对个别人的,不能为了不能满足个别人的要求来抨击这个制度。不否认有些学校制度不完善,没有免听制度,但是,作为学生个体,可以在既定的制度条件下合理地配置自己的时间资源,不一定非要以大的成本(旷课)作为代价去干其他的事情(如去图书馆看书啦,查找资料啦等等),在课堂上同样可以看其他的书籍啊。
楼主认为有些课程无味,浪费时间,可以不学,甚至可以选择逃课。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可能没有搞清楚学习能力和学知识的重要关系。我们知道,目前所学专业或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一定能用上,用上的也很少,很零星,现在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大有人在,也就是说,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得继续学习很多知识;同时,在知识日益丰富以及知识获取途径日益多样和便利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和加强专业训练,这里的关键是学习能力问题了,如果学习能力强,则学得快,学得好。即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比学知识更重要。但是,并不否定学知识的重要性,学好专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这种谋生手段。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作为大学生,在大学里,就是通过学知识来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专业知识。因为专业知识本身是作为一个系统出现的,通过这种学习不仅仅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系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试想,如果仅仅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如果全是某一个专业的书籍另当别论)、仅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够锻炼其思维能力吗?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深度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吗?所以,学知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途径),作为大学生,甚至没有比这个载体更重要的载体了。
如果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好专业知识认为是大学阶段的两个目标的话,这两个目标都很重要,只不过第一个目标强于第二目标,第二个目标是第一个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途径)。
有感而发,权当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