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和SSCI二区的讨论已经删贴了,我有几个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研究的主题和范畴不一定相同,特别本土化的问题适合投管理世界,比如说“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外国人知道孟母三迁前因后果的并不是很多,毕竟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圈子与汉学圈子比较远。如果将“城市间的孟母三迁”翻译为英文,审稿人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否会客观公允的评价?这不是文章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作者与审稿人是否具有共同知识的问题。在缺乏共同知识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本身就非常困难,我记得奥曼的一篇论文专门写这个事情。
其次,基于中国本土的理论探索和西方理论的验证,还是以“城市间的孟母三迁”为例。如果验证西方理论,没有必要起这个题目,因为吸引不了西方人的目光。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很多城市学区房价格都比较贵,这也是事实。从这个事实出发推理和分析,是验证西方理论还是探索建立本土理论呢?本土理论和西方理论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不是很好妥协,审稿人会怎么选择?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试想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德国人写的书,在西方人看来是研究中国的权威著作。作者的阐述与韦伯的结论一旦存在偏差,审稿人会不会给你辩护的机会?
最后,发表中文顶级期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英文期刊也是如此。尽管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选题等等,但是对于中国本土培养的学者,两种选择面前那个成本更低?有几个因素,首先是语言,需要长时间的修改。中文和英文尽管大部分可以互译,但是思维习惯并不完全相同,写法也不尽相同。其次是内容的介绍,一读“孟母三迁”,中国人很容易理解,但是你得给外国人写好几段文字说这个成语的来源,还需要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如果一位审稿人认为你这么写没什么意义,另一位审稿人认为你介绍的不详细,你修改的时候会很麻烦。第三是合作问题,研究中国问题找一个外国知名学者合作也是常态。当然,这些学者可以帮助提高论文的质量,他们的声誉有助于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概率。可是,他们真的象司徒雷登那么熟悉中国么?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评价是一个方面,做研究的时候选择是另一方面。我们很多人面临着这种选择困境,其实是被评价或者衡量体系支配着,本身的价值观念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行政指令的影响。从行政管理的视角出发看的是本机构近年发表了多少篇SCI和SSCI,谁关心你为了发表论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中文期刊也是一样,领导年终只管数数,我们近年发表了多少篇一级期刊。至于说谁发表论文写了什么,贡献是什么,会认真评价么?
可能,发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更容易受关注。至于说得国际大奖,莫言和屠呦呦不是也得了么?但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