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211 0
2016-04-06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兴起,对建筑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探索以标准化设计取代设计施工分离、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方式、以预制装配式干作业取代现场湿作业、以一体化装修取代二次装修、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手段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 打造百年住宅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化企业发展问题分析

    建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尤其是国家住宅产业基地企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基地企业的分类,企业发展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设计一体化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部件部品生产模式以及房地产开发模式。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每种模式都有一些支撑其发展的领军企业。企业在发展中,除了注重核心业务拓展以外,都在或通过自身壮大或通过产业联盟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在发展中都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管理模式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类问题。

    (1)设计一体化模式:在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而在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对标准化设计与产业链各环节相互配合的要求较高,设计单位开始注重与工厂、工地的联系,但是在管理模式上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改变,设计环节虽然前置,但是生产、运输、施工环节的反馈不明确、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设计产品在生产、运输、安装过程中不配套、不经济、不适用等问题。

    (2)施工总承包模式:此类企业主要发展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施工代建模式,一般拥有比较成熟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但是在管理中存在“强技术、弱载体”的特点,过于重视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等技术的发展,而对于市场的开拓则比较依赖于开发单位或者政府调节,往往存在“有技术,无项目”的尴尬。

    (3)部件部品生产模式:建筑工业化的实施一般是通过项目中采用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构件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安装,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产生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的衔接问题,这就需要标准化设计、部品生产、建材生产、钢筋加工、配套连接件、安装施工等各类企业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单纯的部品部件生产很难满足市场要求。同时部品构件生产单位也存在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的运输,预制化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而在计划开发建设工业化建筑时,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只为一家企业或者一个楼盘生产构件,则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面临倒闭危险。

    (4)房地产开发模式:此类模式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牵头,具有一定投资动力,且在发展中带动能力强,能够有效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内容。同时,对于设计、生产、施工的现场把控也比较弱,不能实现对建设全过程的有效整合。

    (5)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企业,一般涵盖科研、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发展,并不断与上下游企业衔接沟通,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但此类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中有时会因为产业、管理模式的不成熟,存在产业链各节点衔接不畅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各个发展模式的企业所共有的。

    通过不同发展模式企业各自问题的分析,其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不能有效地或者没有能力把建筑产品的设计、生产、施工到验收维护各环节等进行融合,目前我们在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的过程中,各个环节还是以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主,缺乏系统的集成,使产业化住宅的运作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因此,发展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化资源,实现一体化生产经营的综合性建筑产业集团,成为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筑产业集团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一) 建筑产业集团概述

    建筑产业集团是一种能承担即建筑生产全部任务(智力、资金等)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主要任务是建造建筑产品,包涵了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投资、建筑所需构件的制造、施工及售后服务,还包括建筑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的综合性建筑生产企业。

    ( 二) 建筑产业集团运行模式

    建筑产业集团的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把企业做大、产业链做长,而是拥有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社会专业化企业,形成社会化的产业系统,推动建筑产业化的高效发展。其运行模式如下图所示:

    1. 社会化资源整合

       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的同时,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有效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提供完整、配套、合理、绿色、节能的工业化建筑的整体解决方案。

    2.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针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以建筑产业集团牵头,考虑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资源问题,带动整个建筑产业链条的绿色管理,在建筑产品从摇篮到再生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中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影响的目的,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升级。

    3. 卓越绩效评价

       参考《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以领导作用(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驱动,促进资源整合、过程改进、形成卓越经营结果,并以测量、分析和改进,搜集数据、信息资料,进一步改进管理系统,进而不断优化组织运行过程,创取卓越的结果。通过在建筑产业系统中引入卓越绩效评价,不断改进全产业链运行效果,优化建筑产业集团运行模式。

    4.I-EPC 建设模式

    I-EPC 即Investing-Engineering, Procurementand Construction,指发展以投资为引领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建筑产业集团应具备投资开发能力,并在工程建设中,以投资为动力,实施设计、生产、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建设管理。成立专业、协作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总承包队伍,在投资开发、研发设计、构件生产、设备采购、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向消费者提供完整的建筑产品。

 

        保障措施


    ( 一) 理念推广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普及建筑产业化发展、建筑产业集团的专业内容,提高企业、消费者对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培育以产业化为手段的绿色建筑的消费理念。

    ( 二) 政策引导

    1. 出台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和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2. 积极引导产业的技术体系研发、标准体系建立,确立目标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实施;

    3. 建立奖励机制,使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

    4. 调整市场准入制度,强化监管工作,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 三) 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龙头企业向建筑产业集团转型升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完善。鼓励以大型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形成集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实现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 四) 培育市场化的专业公司

    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可结合不同的产业优势,共同开发市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打造大型建筑产业集团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建筑开发领域市场化的专业公司。包括:专业的开发、设计、生产、安装施工、物流、技术服务等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服务。此外,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形成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租赁平台。

    ( 五) 人才支撑

    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建筑产业现代化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

    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地引进或培育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普及性培训、专业业务培训、岗位培训等措施,提升工程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新型复合型技术人员。

    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