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蚂蚱栩栩如生的骨骼和内脏,一颗完整核桃的内部断层CT扫描,到一种控制癌细胞表达的特殊蛋白结构,乃至一种特殊晶体的生长过程,这些利用常规技术手段难以企及的细节,在上海光源的照射下都一览无余。
2009年4月29日下午4点,上海,国务委员刘延东、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启动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的竣工装置。
作为耗资12亿元、建设历时52个月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下称上海光源)能够提供的高能X射线亮度,达到普通X光机的上亿倍,将为中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石油化工等几乎所有现代科学领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
正是因为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洞悉微观世界的超强实力,它被称为继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后,新一代的探索微观世界的“神灯”。
第三代同步辐射
所谓同步辐射,是指在磁场中沿曲线轨道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沿轨道切线方向抛出的电磁辐射。
1947年4月16日,同步辐射光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同步加速器被发现。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对《财经》记者说,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是人们在同步辐射加速器上偶然发现的,因此叫做同步辐射光。但这种同步辐射光很难被利用,于是人们就开发了第二代能量较小的同步辐射光源。
在中国,北京光源(BSR)就是寄生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典型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HLS)则做出了基于同步辐射专用储存环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
随着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越来越深入,需要亮度更高、性能更优越的同步辐射光源。科学家通过在同步辐射加速器上安装特殊设计的插入件,得到亮度增加上万倍的同步辐射光。这就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它好比一双眼睛——研发工作中有许多精细之处需要靠这双“眼睛”来发现。
1995年,谢希德、杨福家、奚同庚、蒋锡夔、王志勤等上海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委员,联名在当年的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提案。当时在国际上已经有50多台同步辐射光源,在国内只有北京与合肥的第一代、第二代同步光源,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还是空白。
经过近十年的酝酿,上海光源于2004年12月25日开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建。其建筑安装工程和公用设施工程于2006年底完成;直线加速器于2007年6月完成调束并达到性能指标;储存环调束于2007年12月24日成功实现了束流储存并出光。
如今,15年前出自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笔下的一张螺旋状草图在上海张江得以实现:一座占地约20万平方米的巨大“鹦鹉螺”状建筑内,容纳了周长432米的电子储存环和40米的1.5亿电子伏特电子直线加速器,以及周长180米、能在半秒内把电子束能量从1.5亿电子伏特提升到35亿电子伏特的全能量增强器。
目前,全球建成和在建的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共有60余座,其中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有13台。上海光源属于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能量居世界第四。它所能提供的X射线强度是X光机的上万倍,耀度是最强X光机的上亿倍。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光源工程总顾问陈森玉院士如此评价:“没有这个手段,几乎跟盲人一样。”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奚同庚告诉《财经》记者,由于上海光源可以让几乎所有的高科技研发获得帮助,对上海的产业升级具有巨大的集聚作用,他们的提案与“开发浦东”和“开发洋山深水港”共同被评为建国以来上海最重要的三个政协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