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以清洁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远景能源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据统计,2000~2014年,全球风电、太阳能发电年均分别增长26%、45%,远远超过煤炭3.6%、石油1.2%、天然气2.5%的增速。但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富集地区大部分地广人稀,远离负荷中心,要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构建全球能源优化配置的平台,即全球能源互联网,使其成为共同应对人类气候变化的重要平台。
日前,由国家能源局指导、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主办的中国清洁能源“十二五”总结与“十三五”展望专题活动暨第八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闭幕。在会议上,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中电联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建议:一是要熟悉当地清洁能源投资相关的政策,了解当地的宗教、风俗等,可以考虑在当地寻找具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二是要了解国外相关标准,做到中外标准对接。三是加强国内企业间的沟通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可以采取股份制、总承包等措施,抱团出海,分散单个企业的风险。
据了解,此次博览会以“中国清洁能源‘十二五’总结与‘十三五’展望”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远景能源专题活动。围绕国家政策推动、技术进步、装备发展、清洁发展、节能减排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展示我国清洁能源行业“十二五”发展的突出成就;从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能源体制改革、“一带一路”清洁能源战略规划、构建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清洁能源发展进行了展望。
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理念和要求,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正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由于能源分布不均衡,能源供需分离程度不断加深,全球能源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世界清洁能源资源分布来看,北极圈及其周边地区(一极)的风能资源、赤道及附近地区(一道)的太阳能资源都十分丰富,是全球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需要依托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送至欧美亚太等能源消费中心,实现安全、经济、高效的开发利用。根据全球远景能源互联网建设构想,到2050年,将重点开发“一极一道”能源基地和推动电网跨洲互联,我们将能用上来自北极和赤道的电。
电力系统作为能源转化的枢纽,如果被认为是能源互联网互联网的核心,那么,能源输送便是能源互联网的重点。国内部分学者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时,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以特高压为骨干电网,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互通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突出了电力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观点具有它的合理性,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宣贯。
从目前的能源结构以及未来能源可预期的发展来看,能源互联网包括电力系统、天然气网络以及交通网络等,同时也包含了能够体现能源信息并实现能源交易的信息网络。电力系统、天然气网络以及交通网络,在能源互联网范畴下,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能源输送,电力系统与交通网络之间通过充电桩等充电设备实现与电动汽车的能源输送,天然气通过燃气机组实现向电力系统的靠拢,从而完成能源输送,在未来技术条件下,还可能出现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的双向能量流动,甚至供热系统也会构成一个网络成为能源互联网的一部分,从而完成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之家的能源在“能量”形式上的输送功能。这也是目前部分远景能源互联网研究者对能源互联网在能量流领域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