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银行资本流现在是去全球化的,但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流,如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流动,在危机后时代经历了恢复。这使得新兴市场筹集资本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由于直接投资和债务证券比银行贷款的成熟期要长,因此,非银行资本流动也更容易出现逆转。
就像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改变了全球供应链版图一样,现在中国也改变了金融全球化的面貌。中国银行的外国资产自2009年以来已翻了两倍,对外的直接投资在同一时期增加了四倍。尽管如此,中国的金融融合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需要被谨慎管理,以保证全球金融的稳定。
那么,全球资本流动模式的转移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政治制定者必须保证金融全球化的新模式是安全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在提升跨界资本流动的反弹力和稳定性方面,是一个好的案例。当国际资本流动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时,ZF关注的焦点是关键的非银行活动,如资产管理,强调的是基金和杠杆出现流动性错配的风险。金融稳定委员会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合作,从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和工具的实际应用中总结经验。这有助于解决本国金融因浮动的资本流动而被放大的脆弱性。
其次,当世界变得越来越融合时,就可能产生很多难以预估的问题,全球解决方案的需求也相应增长。金融改革议程必须跨主权地持续推进。在某些区域,地区性协议有所增长,部分是因为其诉求在全球解决方案中未能得到满足。
全球化没有倒退,只是改变了方式。与早期的全球化融合一样,向下的风险需要被很好地管理,因为向上的收益总是更占上风。我们在过去不能很好地平衡得失,所以,要维持公众对开放的世界经济的支持,管理者就必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