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匿名
33756 237
2016-05-02
                               坐拥书城诗意安居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而在灵魂独自行走的路上,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时常坐拥书城,在字里行间诗意地安居……

                                    —— 摘自自己旧时的日记

                            【一】

夜色,涂抹着海水的颜色,也涂改着此刻坐拥书城的我。

以前闲时,总爱着一袭曳地长裙,临窗眺望。张开双手,将窗外的风景一拥入怀。一如飞鸟沉迷于夕阳下落时片刻的温暖,盘旋于微醉的余辉,时光止步。在梦幻的长镜和溶镜里,一遍遍回放青春的故事。任往事如尘无声地落下,任夜半的钟声,穿越唐风宋雨,响在耳畔。想万水千山走遍,春花般的容颜,想流水样的时光,弹拨着那首千年以来就有的绝唱,河水点点纹波送来绵绵的音符,情绪一如灵动的河水。看对岸青山无恙,看河上水鸟低盼,一阵恍惚,时空倒错,寂寂的空幻,浑不似在尘世人间……

然,人的一生,多像一朵轻云、一缕清风,在不经意间飘过人生四季,转眼间。唐尘宋土,不过一呼吸间的尘埃。

于灵魂独自行走的路上,一步一步拾级而行,尔后驻足暗暗沉思。光阴似箭,幻想不再美丽。回首,洗尽铅华,满是烟色。这样的夜晚,一个人挨近窗,并没有和黑夜拉开多少距离。

如今,站在红尘深处,将自己隐藏于风后,看岁月从身边飘过,于水湄处,隔着透明的光阴、隔着日子缥缈的薄纱,默默。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尽樽酒后,枕一袭椰风海韵的诗情画意,蓦然回首来时路,早已是渐行渐远渐无声,却依旧猜不出漂浮无据的命运之舟将随风浪、随潮流、随因缘遭遇、随风云际会,最后会在哪儿系缆,何处才是灵魂最后栖息的家园,更是只能够在字里行间寻求到精神慰籍……

                                【二】

知事以来,一直都信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是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且总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倘若陶冶在诗书的熏染之中,可平添出一种优雅的气质,那是一种经过知识的长期熏陶或潜移默化之后所形成的特殊的气质。不是一般的外表的东西,而是比外表更为深邃的一种东西,或是拥有的思想及能够洞穿许多事物表像的某种生命的力量。读诗书的人,拥有一些经过诗书熏染出来的文化底蕴,是寻常人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从没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好好地体会哲学,但此言,就算凭借我对于它的歧义理解,也足以。

偶然看到几句话,发觉与现在的心情很契合:“歌有时,舞有时,悲有时,笑有时,缄默有时,言谈有时,浮躁有时,沉静有时”,突然感觉很恬静。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完全了解这种选择和它的原因之后,才能建立判断;自我中心式地在激情与卑微冲突的痛苦之间寻求深度和谐并非多数人希望的生活。

而我,时常选择在文字里诗意地安居。

总认为人毕竟有别于低级动物,毕竟是要有一些精神的,亦就是说,人在生活中要有一些除了物质生活享受之外的属于自己精神境界的东西;而诗书,恰恰是慰籍孤寂漂泊途中游荡不定的一缕幽魂的最好方式。所以虽然多年来,曾经历过山重水复,也经历过柳岸花明;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风雨兼程,一路独行,品尝到了许多人生的百般滋味。

虽然木桩上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往昔所有的日子亦都风化成了记忆,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恬淡、平静的心情。在这个日渐喧嚣和物欲膨胀的世界里,默默地恪守着心中的一方净土。

时常在诗书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着一种有形文字和无形情感相互迭加后的一份超脱与释然感觉。在无数个远离尘世喧嚣的静夜里,与诗书为伴,广狩群书,守着一盏孤灯饱读诗书,尽力维持着生活中的那一道坐拥书城铸内秀的亮丽风景,是我主要的业余生活。

读书的目的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主动读书;另一种便是为了金融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及应付各种职场考试而被动的阅读。


   书1.jpg 书4.jpg





附件列表
书2.jpg

原图尺寸 47.86 KB

书桌

书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5-3 11:39:12
《经济博弈论基础》

原因?

因为有个海龟上课爱聊博弈论,为了不被他忽悠,我也要学这个!

下次将体验打脸的快感23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5 02:13:25
最近看了罗伯特@席勒教授的《金融与好的社会》,收获良多。之前学习过他在耶鲁的公开课,还发现他好好好帅;虽然已经60几岁了,仍然是魅力无穷——尤其,觉得他给本科生讲课时,讲到十分基础的统计学常识时,很有点无奈。和我的导师很像,遇到“层级不太高的听众”,反而不知如何传达他的思想了。之前看过很多他的关于“金融民主化”的思想,也读过几乎80%的“金融危机伤痕系列”的中文和英文出版作品,使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当年读过的货币战争5本系列普及以外,还有一本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能致富》;老实说,他那本书之前给我深刻震撼,几乎老实抄写了很多内容。可读过席勒教授的金融系列之后,总觉得有些二线畅销书作家很有“拾智者牙慧”的错觉。作为对比还有以色列行为金融学家和心理学家塔勒布,他也强调微观过程中的人的“非经济人理性”的心理导致微观抉择“非传统理性”,进而导致宏观市场波动。但诚实地说,塔勒布作为具有开创性的学者和名家,还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这和咱们一些拿来主义的华人学者完全不同。以前,喜欢四位华人著名学者许小年,李稻葵,陈志武以及胡祖六。当然,喜欢祖六是因为他帅,见地和本事也就那样,投行高盛的“狼群”风格而已。现在看来,就只有许大师、李大师可以仰视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却也不幸处于一个信息共享并各种风险横行的时代,有一种风险叫做“信息不对称”,据说将在事前导致“逆向选择”——可能,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如果我们自己的原发性理论水平和素养不高,大师们能够提供的知识公共产品有可能是“劣后”的,优先的信息,都去征服诺奖的长袍贵族们去了。同时,(这种风险)还将在事后导致“道德风险”,比如我们现在讨论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6 14:17:48
西方经济学说史以及曼昆的中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21: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1 20:56:34
一课经济学,通俗易懂,采用大量事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