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6-5-8 21:45:44
leijy 发表于 2016-5-8 13:15
对于不是老雷这样研究什么是人民币、股票的研究者来说。《资本论》的的确确难读。老雷推荐去 ...
小雷子,你还研究股票啊,对了有空到我股票房价预测那贴子跟跟,咱俩探讨下哦,保你赚点养老钱,我说过跟我一定让你得点好处的,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01:51
林汉扬 发表于 2016-5-8 21:42
这问题我许多年前就搞清了,这些学派是难以回答你,或说让你满意答案的
他们活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中,自闭症状,沉浸在马克思设计的游戏中,玩物丧志。
你也来说说价值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11:05
发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11:51
广义的劳动


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时自身的需求与环境进行互动反馈的主动过程:⒈(先有不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的内容)→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⒋判断(这是界定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过程)→⒌选择→⒍决策(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⒏实现【客观事实(的结果)同时,这是一个求善的过程】→⒐新的信息的处理→⒑新的加工→⒒新的判断→⒓新的选择→⒔新的决策→⒕新的操作→⒖新的实现(客观事实)→。。。。。。的过程。上面在⒈至⒏这个周期中:除了⒈(先有不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内容)客观事实与⒏实现的客观事实(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影响的结果)之外,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⒍决策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深化上升到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脑力劳动,⒎为脑力劳动作用即神经中枢系统驱动下的体力劳动或者人体操作行为,可以肯定:“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⒋判断→⒌选择→⒍决策(这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是属于人的劳动无疑!然而,⒈(先有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与⒏实现(客观事实)虽然也属于劳动过程中的结构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因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客观事实中有许多未有被劳动者所认识的对劳动者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使劳动者在(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⒎操作的)劳动中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和劳动者的边际效用生产率(每增加一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无差异)即每时每刻的边际效用都为0或者每时每刻的效用总是处于最大化,这就是说,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称之为“运气”!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运气”与使用价值  的关系:
所谓运气是非劳动所能左右的环境对劳动者的有利害关系的影响因素。
⒈(先有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与⒏实现(客观事实)虽然也属于劳动过程中的结构组成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因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客观事实中有许多未有被劳动者所认识的对劳动者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使劳动者在(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⒎操作的)劳动中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和劳动者的边际效用生产率(每增加一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无差异)即每时每刻的边际效用都为0或者每时每刻的效用总是处于最大化,这就是说,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使用价值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我认为就是人们称之为“运气”的东西!这是从劳动者的劳动使用价值的实现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说。
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目的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控制(劳动)可以细分为: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⒋判断→⒌选择→⒍决策(这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实施)”等等;但是,由于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是不完全信息的,所以,有许多对劳动者而言有客观的使用价值意义的东西,它们是不以劳动者对它们的认识到与否而客观存在着的,也正是因为劳动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虽然这些东西对自己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着,但是,由于劳动者自己没有认识到从而也就没有可控性,这种不具有可控性事物对自己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的影响,这个也是“运气”!只是,这是从劳动者的环境对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说。
可见,人的“运气”是其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统一,是非劳动所能左右的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因素!
从劳动的结构要素的组成来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  
“劳动者”、 “劳动对象” 与“劳动目的”:任何劳动着的人(包括自身与社会系统)都是“劳动者”; 任何被“劳动者” 认识、判断、实施的对象(包括自身与环境中的任何生活、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等)都是“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系统的存在、优化、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劳动者”的“目的”的。
以“游戏是不是劳动”为例子:那么如何理解游戏算是劳动呢?个人自身自娱自乐的游戏,“劳动者”是自己, “劳动对象” 是自己,“目的”是劳动者个人自身的快乐;两人以上的游戏属于社会性的游戏,“劳动者”是所有游戏参与者,“劳动对象” 是所有游戏参与者,“劳动目的”是所有游戏参与者的快乐。
有人说:“不使用劳动工具,没有劳动对象,只有劳动者自己在那里活动,不叫劳动,叫活动。”这句话就是没有把自身当作劳动对象!如果问你:锻炼身体是不是劳动?你如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好像就没有把自身当作劳动对象,锻炼身体就不是劳动,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中的终极劳动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只以整个社会终极劳动对象的劳动当然就是社会劳动了。
劳动生产力的结构要素的组成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有人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统一”,这句话是基本正确的,但是,还不够!因为没有劳动工具这个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物质中介也可以形成劳动,比如,按摩师赤手给你按摩就没有使用劳动工具,难道他们不是在劳动?劳动工具不是组成劳动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必要构成,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与劳动目的才是,当然,劳动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使用价值或者必要劳动生产率,这是事实!
劳动工具作为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它有时属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必要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它有时属于劳动者的劳动对象的组成部分,使劳动者在操作劳动对象时更加容易达到劳动目的。这种角度由于劳动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汽车这个东西,孤立的看你能否肯定它是劳动对象还是属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当劳动者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能替代走路的坐骑时,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当劳动者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能把它生产出来拿到市场上去卖能符合标准时,它是劳动对象。
我认为人类的劳动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生命活动,它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有目的与否是人类的生命活动能否成为劳动的关键,所谓“有目的”就是指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中枢或者显意识能够发挥主动性控制自身的身体去运作的活动,而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中枢或者显意识不能够发挥主动性控制自身的身体去运作的活动都不算是劳动,比如,人体内在自组织的本能的许多新陈代谢等等活动,像心脏的跳动、性器官的勃起收缩、毛发的生长、睡梦中的肢体活动等等都是自律神经或者潜意识、自组织的本能的活动。但是,自己为了身体更加强壮、健康的锻炼身体、为了性快感和延续自己的基因与情人做爱却算是劳动。自己锻炼身体锻炼的是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自己劳动的对象是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情人做爱劳动的对象是自己与情人。因此,当然是属于劳动的范畴。呵呵!说到这里有些道学家可能会瞪目结舌说我下流、庸俗,说我污蔑这个被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赋予纯洁性的“劳动”概念,难道把为了追求自身与社会达到共同健康、幸福和延续自己的基因的有目的的活动,归之于劳动概念的范围也下流、庸俗吗!但是为了能够表达清楚一个概念、道理,承担这个罪名又有何妨?
人与自然的交换劳动  
劳动者有目的地直接主动与自然世界进行交流、交换的生命活动为人与自然交换劳动,简称:自然交换劳动。比如:有目的呼吸、有目的摄入营养、排泄等活动。呼吸活动并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在大多情况下它是本能的,下意识的,比如,人在睡觉状态时的呼吸活动就不是劳动。但是,有目的调节呼吸节奏的活动则是人类主动与大自然主要是与植物之间的气体交换(人类选择性的吸进植物释放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进人类呼出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劳动,比如,我们的国家有一种养生技术叫做气功,主要就是在一个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通过吐旧纳新的调节呼吸节奏的活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有目的摄入营养则是使自然物为我所用,在营养学指导下的摄入营养的活动正是;有目的排泄则是使我自身无用甚至有害的废物为自然物所用,自然交换劳动的是否合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在我们国学中的道家和医学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老子》一书的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调不谋而合。当然,上面只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整个社会生产与大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人与自然的交换劳动,只是这是宏观角度上的自然交换劳动。

社会交换劳动
社会交换劳动是指劳动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广义的社会交换劳动又有物—物的交换、⑵货币—物的交换、⑶货币—货币的交换(汇率)、⑷时间—时间的交换、⑸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物品的必要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交换。所以社会交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劳动者之间在空间上互通有无增加社会使用价值,在时间上节约、缩短劳动时间,从整个时空来说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提高必要劳动生产率。”
所以,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说,我提出一个“广义劳动”的概念:它是指劳动生产、劳动交换、消费活动、认识学习或者与环境的信息反馈(脑力劳动)的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24:07
广义的劳动


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时自身的需求与环境进行互动反馈的主动过程:⒈(先有不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的内容)→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⒋判断(这是界定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过程)→⒌选择→⒍决策(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⒏实现【客观事实(的结果)同时,这是一个求善的过程】→⒐新的信息的处理→⒑新的加工→⒒新的判断→⒓新的选择→⒔新的决策→⒕新的操作→⒖新的实现(客观事实)→。。。。。。的过程。上面在⒈至⒏这个周期中:除了⒈(先有不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内容)客观事实与⒏实现的客观事实(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影响的结果)之外,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⒍决策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深化上升到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脑力劳动,⒎为脑力劳动作用即神经中枢系统驱动下的体力劳动或者人体操作行为,可以肯定:“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⒋判断→⒌选择→⒍决策(这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是属于人的劳动无疑!然而,⒈(先有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与⒏实现(客观事实)虽然也属于劳动过程中的结构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因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客观事实中有许多未有被劳动者所认识的对劳动者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使劳动者在(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⒎操作的)劳动中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和劳动者的边际效用生产率(每增加一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无差异)即每时每刻的边际效用都为0或者每时每刻的效用总是处于最大化,这就是说,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称之为“运气”!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运气”与使用价值  的关系:
所谓运气是非劳动所能左右的环境对劳动者的有利害关系的影响因素。
⒈(先有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与⒏实现(客观事实)虽然也属于劳动过程中的结构组成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因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客观事实中有许多未有被劳动者所认识的对劳动者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使劳动者在(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⒎操作的)劳动中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和劳动者的边际效用生产率(每增加一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无差异)即每时每刻的边际效用都为0或者每时每刻的效用总是处于最大化,这就是说,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使用价值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我认为就是人们称之为“运气”的东西!这是从劳动者的劳动使用价值的实现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说。
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目的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控制(劳动)可以细分为: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⒋判断→⒌选择→⒍决策(这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实施)”等等;但是,由于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是不完全信息的,所以,有许多对劳动者而言有客观的使用价值意义的东西,它们是不以劳动者对它们的认识到与否而客观存在着的,也正是因为劳动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虽然这些东西对自己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着,但是,由于劳动者自己没有认识到从而也就没有可控性,这种不具有可控性事物对自己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的影响,这个也是“运气”!只是,这是从劳动者的环境对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说。
可见,人的“运气”是其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统一,是非劳动所能左右的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因素!
从劳动的结构要素的组成来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  
“劳动者”、 “劳动对象” 与“劳动目的”:任何劳动着的人(包括自身与社会系统)都是“劳动者”; 任何被“劳动者” 认识、判断、实施的对象(包括自身与环境中的任何生活、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等)都是“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系统的存在、优化、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劳动者”的“目的”的。
以“游戏是不是劳动”为例子:那么如何理解游戏算是劳动呢?个人自身自娱自乐的游戏,“劳动者”是自己, “劳动对象” 是自己,“目的”是劳动者个人自身的快乐;两人以上的游戏属于社会性的游戏,“劳动者”是所有游戏参与者,“劳动对象” 是所有游戏参与者,“劳动目的”是所有游戏参与者的快乐。
有人说:“不使用劳动工具,没有劳动对象,只有劳动者自己在那里活动,不叫劳动,叫活动。”这句话就是没有把自身当作劳动对象!如果问你:锻炼身体是不是劳动?你如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好像就没有把自身当作劳动对象,锻炼身体就不是劳动,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中的终极劳动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只以整个社会终极劳动对象的劳动当然就是社会劳动了。
劳动生产力的结构要素的组成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有人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统一”,这句话是基本正确的,但是,还不够!因为没有劳动工具这个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物质中介也可以形成劳动,比如,按摩师赤手给你按摩就没有使用劳动工具,难道他们不是在劳动?劳动工具不是组成劳动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必要构成,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与劳动目的才是,当然,劳动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使用价值或者必要劳动生产率,这是事实!
劳动工具作为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它有时属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必要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它有时属于劳动者的劳动对象的组成部分,使劳动者在操作劳动对象时更加容易达到劳动目的。这种角度由于劳动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汽车这个东西,孤立的看你能否肯定它是劳动对象还是属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当劳动者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能替代走路的坐骑时,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当劳动者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能把它生产出来拿到市场上去卖能符合标准时,它是劳动对象。
我认为人类的劳动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生命活动,它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有目的与否是人类的生命活动能否成为劳动的关键,所谓“有目的”就是指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中枢或者显意识能够发挥主动性控制自身的身体去运作的活动,而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中枢或者显意识不能够发挥主动性控制自身的身体去运作的活动都不算是劳动,比如,人体内在自组织的本能的许多新陈代谢等等活动,像心脏的跳动、性器官的勃起收缩、毛发的生长、睡梦中的肢体活动等等都是自律神经或者潜意识、自组织的本能的活动。但是,自己为了身体更加强壮、健康的锻炼身体、为了性快感和延续自己的基因与情人做爱却算是劳动。自己锻炼身体锻炼的是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自己劳动的对象是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情人做爱劳动的对象是自己与情人。因此,当然是属于劳动的范畴。呵呵!说到这里有些道学家可能会瞪目结舌说我下流、庸俗,说我污蔑这个被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赋予纯洁性的“劳动”概念,难道把为了追求自身与社会达到共同健康、幸福和延续自己的基因的有目的的活动,归之于劳动概念的范围也下流、庸俗吗!但是为了能够表达清楚一个概念、道理,承担这个罪名又有何妨?
人与自然的交换劳动  
劳动者有目的地直接主动与自然世界进行交流、交换的生命活动为人与自然交换劳动,简称:自然交换劳动。比如:有目的呼吸、有目的摄入营养、排泄等活动。呼吸活动并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在大多情况下它是本能的,下意识的,比如,人在睡觉状态时的呼吸活动就不是劳动。但是,有目的调节呼吸节奏的活动则是人类主动与大自然主要是与植物之间的气体交换(人类选择性的吸进植物释放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进人类呼出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劳动,比如,我们的国家有一种养生技术叫做气功,主要就是在一个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通过吐旧纳新的调节呼吸节奏的活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有目的摄入营养则是使自然物为我所用,在营养学指导下的摄入营养的活动正是;有目的排泄则是使我自身无用甚至有害的废物为自然物所用,自然交换劳动的是否合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在我们国学中的道家和医学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老子》一书的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调不谋而合。当然,上面只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整个社会生产与大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人与自然的交换劳动,只是这是宏观角度上的自然交换劳动。

社会交换劳动
社会交换劳动是指劳动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广义的社会交换劳动又有物—物的交换、⑵货币—物的交换、⑶货币—货币的交换(汇率)、⑷时间—时间的交换、⑸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物品的必要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交换。所以社会交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劳动者之间在空间上互通有无增加社会使用价值,在时间上节约、缩短劳动时间,从整个时空来说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提高必要劳动生产率。”
所以,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说,我提出一个“广义劳动”的概念:它是指劳动生产、劳动交换、消费活动、认识学习或者与环境的信息反馈(脑力劳动)的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24:31
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价值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马克思本来好像应该是清楚的,但是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把他定义的“价值”数理化出来,导致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100多年来,有人说“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有人说“劳动时间”就是“价值”, 有人说“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是怎么样一个“无差异”? 任何一个劳动者的 “劳动时间”都是“价值”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必要”又是什么?为了确定这些问题学习马克思经济学的后人前仆后继,浪(耗)费了不少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使这些本来可以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时间成为无必要的劳动时间,因为,他们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也不知道马克思在说什么!

现在,我就来解决这个没有人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他是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价值”的,也就是说,他所说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是指凝固在商品这种社会生产之中的“无差异”,这个“无差异”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的劳动者而言的“无差异”,什么东西可以被社会系统之中每一个具体不同存在着差异的劳动者之间公认为无差异呢?生产汽车的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汽车,生产大米的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大米。。。。。可见,社会系统之中每个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时间”!不管社会系统之中每个人的具体劳动以及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有什么样的不同,但都要耗费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的单位都是一样的,而每个人的具体劳动以及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是不一样的,很难以用同样的单位作为对比,想到这里马克思灵感一动,不错!就是它了,就用劳动时间来作为“价值”的尺度!
但是,接下来马克思对于劳动者的观察却使马克思一时之间产生了困惑,因为,他在分析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时间比较之中,发现即使是生产同一商品同一行业的劳动者之间劳动时间虽然一样,但是,其生产率却是不一样的,比如,不同劳动者用同样的时间去生产一样商品,他们之间的生产率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单位的商品被不同的劳动者生产他们之间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他了解到这个现象之后认识到:看来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尺度行不通。
又经过了许多时间之后,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马克思无意之中发现原来之前的研究方向出现了问题,之前的劳动时间只是个别劳动时间,一个单位商品A的生产个别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是从整个社会系统来进行统计分析的话,那么,这个劳动时间就具有可比较性了。这时马克思把由ZF主导组织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看作为是完全理性的社会生产(我区别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个人理性称之为社会理想),他认为毫无疑问由ZF主导组织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要比个人的理性高,因此也许这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成为典型宏观计划经济的原因依据吧?他这种认为由ZF主导组织的生产认为生产出来的商品都是社会必要的劳动生产量,即社会生产供给量=社会必要需求量。因此,社会必要的劳动生产量对应的时间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比如:一个社会有n个劳动者参与生产一种商品A,这一种商品A在社会系统之中的总产量是M个单位,劳动生产时间是T,那么,这个T 应该就是总产量M 对应的“价值”了,如果把它平均在每一个劳动者身上,无疑它又是社会平均产量(=M/n)对应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社会平均价值),由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统计平均(抽象)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又称之为抽象劳动,当商品A与另一种商品B进行交换时,两种商品之间比较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对应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社会平均价值)。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之中在可以看出来,尤其是在论述货币的形成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是不是马克思对于价值的发现到此就这样完结了呢?也许马克思是,但是,笔者没有,下面我再举个例子继续把马克思的“价值”探索到底:
以养猪这种社会劳动生产为例子:如果社会市场稀缺的总需求量是M头/每天,而社会总生产量是W头/每天。

那么,W-M可以有三种情况:①W-M=0;(②W-M<0;③W-M>0;这两种情况暂时在这里不分析)


当W-M=0时,社会的总需求量(W)=社会总生产量(M),说明社会的需求与生产刚刚好,社会边际效用为0,这时社会平均价格可能=社会平均价值(均衡价格),物价刚刚好货币刚好实现价值的功能,这时也没有出现价值偏离。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现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交换。这时如果引入时间分析就是:当N-M=0时,设时间的符号为T,由于,W /T=M /T,因此,“T”就是一个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这就是人们认为的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其实,马克思的价值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W /T)”,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把这个“W /T”被整个参与生产W的每个社会劳动者平均分配,假设参与生产W的社会劳动者的人数有n人,那么,就是(W /T)/n=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W /n )/T=】,(W /n)是参与生产W的每个社会劳动者平均分配的生产量,“T”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可见,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我相信马克思可能当时在做数学分析时已经经过这种分析。

如果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来分配应该如何分配呢?这就涉及到劳动价格问题,由于每一个人的个别劳动生产率都是不同(在这里由于符合W≥M,所以,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但是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因此折算为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的量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的量不一样他们劳动价格(工资)自然而然就不一样,即使是在公有制社会的计划经济劳动生产之中也是如此,这种按照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作为社会标准的分配其实就是按劳分配,比如,在公有制社会的计划经济劳动生产之中同等工作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张三生产5个单位物品A的时间是1,而李四生产5个单位物品A的时间是4,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是生产5个单位物品A的时间是2,按照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是工资每天50元,那么,张三的工资是(5/1)/(5/2)=2,即2倍平均工资,李四的工资是(5/4)/(5/2)=0.5,即0.5倍平均工资,这样的分配就是等价分配即真正的按劳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25:11
广义的劳动


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时自身的需求与环境进行互动反馈的主动过程:⒈(先有不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的内容)→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⒋判断(这是界定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过程)→⒌选择→⒍决策(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⒏实现【客观事实(的结果)同时,这是一个求善的过程】→⒐新的信息的处理→⒑新的加工→⒒新的判断→⒓新的选择→⒔新的决策→⒕新的操作→⒖新的实现(客观事实)→。。。。。。的过程。上面在⒈至⒏这个周期中:除了⒈(先有不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内容)客观事实与⒏实现的客观事实(以人的认识的改变所影响的结果)之外,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⒍决策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深化上升到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脑力劳动,⒎为脑力劳动作用即神经中枢系统驱动下的体力劳动或者人体操作行为,可以肯定:“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⒋判断→⒌选择→⒍决策(这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是属于人的劳动无疑!然而,⒈(先有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与⒏实现(客观事实)虽然也属于劳动过程中的结构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因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客观事实中有许多未有被劳动者所认识的对劳动者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使劳动者在(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⒎操作的)劳动中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和劳动者的边际效用生产率(每增加一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无差异)即每时每刻的边际效用都为0或者每时每刻的效用总是处于最大化,这就是说,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我们称之为“运气”!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运气”与使用价值  的关系:
所谓运气是非劳动所能左右的环境对劳动者的有利害关系的影响因素。
⒈(先有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与⒏实现(客观事实)虽然也属于劳动过程中的结构组成要素,但是,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因为,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客观事实中有许多未有被劳动者所认识的对劳动者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使劳动者在(⒉事实信息的处理至⒎操作的)劳动中不可能做到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和劳动者的边际效用生产率(每增加一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无差异)即每时每刻的边际效用都为0或者每时每刻的效用总是处于最大化,这就是说,不以劳动者的认识的改变所转移的客观事实,是使劳动者的劳动使用价值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我认为就是人们称之为“运气”的东西!这是从劳动者的劳动使用价值的实现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说。
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目的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控制(劳动)可以细分为:⒉事实信息的处理→⒊加工→⒋判断→⒌选择→⒍决策(这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⒎操作(实施)”等等;但是,由于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是不完全信息的,所以,有许多对劳动者而言有客观的使用价值意义的东西,它们是不以劳动者对它们的认识到与否而客观存在着的,也正是因为劳动者没有认识到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虽然这些东西对自己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着,但是,由于劳动者自己没有认识到从而也就没有可控性,这种不具有可控性事物对自己的客观使用价值关系的影响,这个也是“运气”!只是,这是从劳动者的环境对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实现与信息对称的角度来说。
可见,人的“运气”是其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统一,是非劳动所能左右的环境对劳动者的影响因素!
从劳动的结构要素的组成来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  
“劳动者”、 “劳动对象” 与“劳动目的”:任何劳动着的人(包括自身与社会系统)都是“劳动者”; 任何被“劳动者” 认识、判断、实施的对象(包括自身与环境中的任何生活、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等)都是“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系统的存在、优化、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劳动者”的“目的”的。
以“游戏是不是劳动”为例子:那么如何理解游戏算是劳动呢?个人自身自娱自乐的游戏,“劳动者”是自己, “劳动对象” 是自己,“目的”是劳动者个人自身的快乐;两人以上的游戏属于社会性的游戏,“劳动者”是所有游戏参与者,“劳动对象” 是所有游戏参与者,“劳动目的”是所有游戏参与者的快乐。
有人说:“不使用劳动工具,没有劳动对象,只有劳动者自己在那里活动,不叫劳动,叫活动。”这句话就是没有把自身当作劳动对象!如果问你:锻炼身体是不是劳动?你如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好像就没有把自身当作劳动对象,锻炼身体就不是劳动,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中的终极劳动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只以整个社会终极劳动对象的劳动当然就是社会劳动了。
劳动生产力的结构要素的组成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有人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统一”,这句话是基本正确的,但是,还不够!因为没有劳动工具这个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物质中介也可以形成劳动,比如,按摩师赤手给你按摩就没有使用劳动工具,难道他们不是在劳动?劳动工具不是组成劳动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必要构成,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与劳动目的才是,当然,劳动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使用价值或者必要劳动生产率,这是事实!
劳动工具作为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它有时属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必要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它有时属于劳动者的劳动对象的组成部分,使劳动者在操作劳动对象时更加容易达到劳动目的。这种角度由于劳动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汽车这个东西,孤立的看你能否肯定它是劳动对象还是属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当劳动者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能替代走路的坐骑时,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当劳动者的劳动目的是为了能把它生产出来拿到市场上去卖能符合标准时,它是劳动对象。
我认为人类的劳动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生命活动,它是劳动者、劳动目的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有目的与否是人类的生命活动能否成为劳动的关键,所谓“有目的”就是指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中枢或者显意识能够发挥主动性控制自身的身体去运作的活动,而人类神经系统的神经中枢或者显意识不能够发挥主动性控制自身的身体去运作的活动都不算是劳动,比如,人体内在自组织的本能的许多新陈代谢等等活动,像心脏的跳动、性器官的勃起收缩、毛发的生长、睡梦中的肢体活动等等都是自律神经或者潜意识、自组织的本能的活动。但是,自己为了身体更加强壮、健康的锻炼身体、为了性快感和延续自己的基因与情人做爱却算是劳动。自己锻炼身体锻炼的是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自己劳动的对象是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情人做爱劳动的对象是自己与情人。因此,当然是属于劳动的范畴。呵呵!说到这里有些道学家可能会瞪目结舌说我下流、庸俗,说我污蔑这个被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赋予纯洁性的“劳动”概念,难道把为了追求自身与社会达到共同健康、幸福和延续自己的基因的有目的的活动,归之于劳动概念的范围也下流、庸俗吗!但是为了能够表达清楚一个概念、道理,承担这个罪名又有何妨?
人与自然的交换劳动  
劳动者有目的地直接主动与自然世界进行交流、交换的生命活动为人与自然交换劳动,简称:自然交换劳动。比如:有目的呼吸、有目的摄入营养、排泄等活动。呼吸活动并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在大多情况下它是本能的,下意识的,比如,人在睡觉状态时的呼吸活动就不是劳动。但是,有目的调节呼吸节奏的活动则是人类主动与大自然主要是与植物之间的气体交换(人类选择性的吸进植物释放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进人类呼出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劳动,比如,我们的国家有一种养生技术叫做气功,主要就是在一个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通过吐旧纳新的调节呼吸节奏的活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有目的摄入营养则是使自然物为我所用,在营养学指导下的摄入营养的活动正是;有目的排泄则是使我自身无用甚至有害的废物为自然物所用,自然交换劳动的是否合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在我们国学中的道家和医学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老子》一书的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与我们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论调不谋而合。当然,上面只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整个社会生产与大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人与自然的交换劳动,只是这是宏观角度上的自然交换劳动。

社会交换劳动
社会交换劳动是指劳动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广义的社会交换劳动又有物—物的交换、⑵货币—物的交换、⑶货币—货币的交换(汇率)、⑷时间—时间的交换、⑸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物品的必要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交换。所以社会交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劳动者之间在空间上互通有无增加社会使用价值,在时间上节约、缩短劳动时间,从整个时空来说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提高必要劳动生产率。”
所以,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说,我提出一个“广义劳动”的概念:它是指劳动生产、劳动交换、消费活动、认识学习或者与环境的信息反馈(脑力劳动)的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28:13
如果是不同的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如何才能等价交换呢?那么,就是也是先跟上面一样计算出两种商品各自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那么,就可以得出两种商品A、B之间的交换是:商品A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商品B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使分子社会平均必要生产时间相等,那么,分母社会平均必要生产量就是A、B两种商品的等价交换数量。
【以上必须在①W-M=0时,才能成立,由于这是一种特例,所以不现实,因为在现实之中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因此,这作为一种科学假设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不完全具有指导性意义,如果想具有指导性意义,就必须参考不完全信息的分析,这是一种把经济系统(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甚至其它具有经济系统特性的东西)当作为一个价值控制系统来看待,系统所重视的不再是马克思经济学上所说的等价分配或者等价交换(即等边际、最优化)分析,而是一种模糊分析,即只要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相对更加“好”(和谐相处、帕累托改进、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等等),那么,这种状态就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否则应该放弃,我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方面的研究,这里不再介绍。】
另外,上面对于马克思认识“价值”的过程只是自己的一种臆想,各位不要见怪,这是为了各位读者看官能够通俗易懂的看下去而不得已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有其客观性,我本人对于马克思经济学之中的价值概念认识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解到什么程度测试一下就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2:30:37
太长了点,楼主有空看看我之前写的贴对你有好处,但到时写论文时要提下我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3:07: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3:10: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3:26:59
leijy 发表于 2016-5-8 23:07
哈哈哈哈,老雷著作25万字的《论货币 银行 股份资本》,计划今年出版。无需跟你学耶!
明天股市走势如何?空淡有用吗,大道至简我的公式能预测股市大势你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3:32:39
leijy 发表于 2016-5-8 23:10
空谈耶!
  老雷所看到的经济学名著是: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李嘉图的《政 ...
不看老子的,难怪你固步自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8 23:38: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9 00:35:24
leijy 发表于 2016-5-8 23:07
哈哈哈哈,老雷著作25万字的《论货币 银行 股份资本》,计划今年出版。无需跟你学耶!
准备卖多少钱一本,如果是一元一本,我倒可以考虑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9 07:59: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