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天 20160509 充实计划
【说明】每逢周日,是我的不工作日,不参与充实计划。
8号周日上午,本应该去教会教会听讲道,为了赶一个被我拖延得不能再拖的调研报告(海外课题,呜呜),结果上午加班写报告;下午,约一对友人夫妇去参观了复旦大学博物馆的馆藏。
一、资源
顾诚《南明史》章二节一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二、增量
(一)何谓“南明”?为何会有“南明”?
大顺军的攻克北京和崇祯帝的自尽,标志着明王朝的覆亡;然而,淮河以南绝大部分仍然处于明政府管辖之下。注意:天子亡并不等于国家亡。
(二)淮河以南地区历经了国君下落不明、政府公文断绝的真空期。
1644年3月29日,京师失守、北京失陷后第十天,消息传到江淮;1644年4月初八日,崇祯帝自尽的消息终于被证实。
(三)北京朝廷全部覆亡的后果
1、留都南京自然成为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
注意:南京作为明朝迁都后的留都,官职设置之特色(第31页)
2、南京政府当务之急:立君。
(四)立君风波:谓伦序当在福王、东林党人因私计强烈反对福王继统
1、立君人选:福王朱由崧,恵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福王具有伦序和地理上的优先地位。
2、东林党人反对立福王的主因,顾诚先生的眼光犀利、真切。
福王祖母系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廷上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三案等轰动一时的案件都同郑贵妃有关;且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父亲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页33)!!!因此,东林党人担心福王登帝后,重返旧案,导致他们在政治上将会失势。
3、
(五)史可法的烦恼和失策
1、东林党人“群起拥潞王”的倡议,使得实权人物史可法(东林党人左光斗的得意门生),面临进退两难境地。
2、史可法的折中方案:“以亲以贤,惟桂乃可”,符合南京官绅的心意。
3、史可法的失策:(1)同凤阳总督马士英秘议此事,两人达成拥立桂王的协议;(2)不料,马得到紧急情报——太监卢九德勾结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福王;(3)马作为三大总兵上司的凤阳总督,为防自己被架空、淘汰,临时变卦(单方违约,撕毁了与史可法达成的拥立桂王的协议);(4)史可法继续和马写信,说福王有“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大不可立之理由,;(5)事变后,南京大臣大惊,鉴于无兵权,只得违心表示拥立福王。
4、史可法的致命弱点: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帖,最后落了个事与愿违。
(六)拥立定策问题对福王的弘光一朝政局的影响
1、权力的游戏,东林党以“立贤”名义拥立新主,只是托词,真正原因在于保持东林-复社党人在政治上的操纵地位。
2、马士英成了定策第一文臣,史可法的“七宗罪”来信成了马向福王邀功、用来制约史可法的把柄,史可法只能哑巴吃黄连,从权力高峰无奈地离场。
3、三位拥立福王的武将,成了福王亲信。
3、弘光一朝党争的激化、武将的跋扈,最终导致福王,关键都是从定策风波这里引申而来。
4、史可法才是弘光一朝光景的主要责任人,他在立策重大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致使福王求助于镇将。
三、感言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经典案例,教训惨痛。
四、时长
1.5h
五、总计
第9天,2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