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 韩春雨 博士!
我校教师韩春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http://news.hebust.edu.cn/yw/72801.htm
5月2日,我校青年教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该杂志影响因子为41.5。
该成果核心为一项替代目前通用的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生物通、中国生物技术网、中科院微生物所微信公众平台均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 ... /full/nbt.3547.html
中国生物技术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生物通网: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6-5/201653150109579.htm
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8/19/9065871_557352629.shtml
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5/345902.shtm
五月十二日,韩春雨接受了记者专访。(韩春雨成果介绍)
记者:您取得了这么突出的成果,一般读者还不认识您,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韩春雨:我本科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科院,在协和医科大读的博士。2006年我到河北科技大学,我看中它,因为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校(该校1996年组建而成)。来到学校后,我有好几年没写论文,当时也是有压力的,学校在这方面对我比较宽容,给我的是三级岗工资,算比较多的,属于低职高聘。
记者:在这所学校里,相较于同行,您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
韩春雨:有利条件是,河北科技大学的环境很宽松,我能安静地在这里做研究。不利条件是,在资金方面,这里比别人要差一些。有人说我实验室比较破,当然,跟国内一流实验室相比,我们有点儿寒酸,不过我觉得够用了。而且,从我家到实验室,骑车5分钟就到了,很方便。我喜欢泡在实验室里。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记者:为什么选择了NgAgo-gDNA这方面的项目去做?
韩春雨:这个成果是我们团队努力的结果。2014年年初《自然》杂志发表这个领域的重要文章之前,我就一直在观察和考虑这个题目,但是一直没有动手,因为一动手,就意味着要花钱。《论语》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我也知道国际上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很多,而且他们的实验室条件和获得的资金支持也比我们好,还有很好的硕士博士组成团队,人力方面也能保证每天16小时的工作强度。2014年《自然》杂志发表那篇文章后,我就开始动手做这个项目了,因为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觉得是动手的时候了。
记者:您在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万一一直做不出来,怎么办?
韩春雨:我做了应对准备。比如我还有另外很有意思的研究,现在已基本做完,还没发出来。总之,如果不能在硬件,诸如资金、设备和人力方面胜过别人,我就需要通过仔细谋划,提前准备,四两拨千斤。
记者:从2014年开始着手,到2016年5月成果发表,这个过程中什么时候最难熬?
韩春雨:这篇论文被SCI审稿9个月后退回来,之后那段时间还是很煎熬的。但是你爱这个东西,就得为它付出代价。
当时SCI直接拒掉我们这篇论文,我们也没时间多想,赶紧投别的刊物,后来就把论文投给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结果《自然·生物技术》让我做修改。那时,我已经没钱来做研究了,这个项目没有在学校申报,资金来自我的历年积累,那个时候就有点儿紧张了。
“让我回归原来习惯的生活”
记者:您的成果发表之后,受到了多路媒体、风投和单位等的轮番“轰炸”,如何对待您面临的新情况?
韩春雨:我会尽量把这些变得可控,让我回归原来习惯的生活,让环境变得对我有利而不是有害。
这十年我在河北科技大学过得很安静,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以后我还是要尽力让我的环境变得安静下来,同时尽量保存那些对我科研有利的条件。
我的团队有4个人。在他们眼里,我是师兄加老师。我们的共同爱好就是喜欢科研。科研本来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然,科研也有苦的时候,不过就像我们家属院楼前那些老人,冬天凌晨一点多还在那里蹲着下棋,你说这算不算苦?苦,但是乐在其中。
未来,我会尽量做到不被别人打扰。我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对我来说,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本报石家庄5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耿建扩 史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9912-976806.html
国内科研人员在成果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韩春雨与John van der Oost的对比
近几天,韩春雨副教授在Nature Biotech发表重大原创成果的报道抢占了很多媒体的头条,让众人称赞。很多研究人员认为韩春雨报道的NgAgo-gDNA技术更适合人类基因组编辑,将有可能超越CRISPR-Cas9技术。出于专业兴趣,作者检索了韩春雨的专利,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提出来供研究人员参考。
韩春雨和John van der Oost都在nature发表了论文
先看一下韩春雨从产生研究想法到《Nature Biotech》报道其研究成果的整个过程。
韩春雨对NgAgo的研究受Wageningen University(荷兰)的范德欧斯特研究组(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DNA-guided DNAinterference by a paokaryotic Argonaute》启发,该文章介绍了TtAgo(Thermus thermophilus Argonaute)能以DNA为模板切DNA。
受到van der Oost的启发,2014年上半年,韩春雨团队开始着手实验,2个月之后,得出NgAgo可以做基因编辑工具。初步获得实验结果之后,韩春雨向《科学》杂志进行了投稿,在《科学》杂志审稿期间,韩春雨课题组不断对实验结果进行完善。2014年秋天,浙江大学沈啸也开始参与这项工作。经过《科学》杂志小半年的审稿,韩春雨的投稿最终被拒,估计这个时间大约在10月份。在补充了实验内容之后,2015年6月3日实验论文改投到《自然生物技术》,9个月之后,也就是大概2016年2月文章被接收,2016年5月2日在线发表。从开始研究,到论文见刊,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
另外,要介绍一下John van der Oost。
John van der Oost目前就职于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2005年即开始研究CRISPR领域,是早期CRISPR的研究成员,与张锋和Jennifer Doudna都有合作,最新公开的专利显示John van der Oost也在Caribou Biosciences公司的发明人名单当中,该公司由Jennifer Doudna创建。
John van der Oost研究组的文章《DNA-guided DNAinterference by a paokaryotic Argonaute》,投稿时间是2013年7月30日,发表于2014年2月16日。
韩春雨和John van der Oost都申请了专利
先看John van der Oost围绕TtAgo申请且已公开的专利:
日期
申请号
国家
申请人
2013年4月11日
1306574.3
英国
Caribou Biosciences
2013年7月30日,《DNA-guided DNA interference by a paokaryotic Argonaute》投稿
2014年2月13日
201461939680
美国Provisional Application
Caribou Biosciences
2014年4月10日
2014250224
美国
Caribou Biosciences
2014年4月11日
2014033885
美国
Caribou Biosciences
2014年11月27日
2014189628
PCT
Caribou Biosciences
再看韩春雨申请的专利:
日期
申请号
国家
申请人
2014年上半年韩春雨团队向《Science》投稿,小半年后被拒。
2015年6月3日实验论文改投到《自然生物技术》,大概2016年2月文章被接收。
2015年12月21日
CN201510971234.5
中国
浙江大学
同样是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同样成果都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但是,对技术成果的保护却让人感觉意外。韩春雨的成果优于van der Oost的成果,但是,直到第二次投稿半年后才申请专利,专利发明人有两个,且第一发明人为浙江大学沈啸,还没有申请国外专利。而相比之下,van der Oost在投稿之前就申请了专利,且之后还进行了PCT国际申请。我想基因编辑领域关于CRISPR-Cas9的权属之争应该无人不晓,在这种情况下,这么重要的成果仍旧没有进行积极的专利布局。这反映的是我国研究人员对科研成果的态度和观念还停留在实验室,没有考虑市场应用,以及成果能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福利。
因此要提醒。
1、发表论文了不等于你拥有了该项技术的所有权。我国诺奖得主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药物举世闻名,但是该药物只进行了论文公开,而没有进行专利保护,国际药企可以任意使用青蒿素技术进行营利。这里不讲专利法规,请记住,有好的技术请先进行专利保护。
2、尽管申请专利了,但是不同的专利撰写人员,写出的专利水平参差不齐。暂不论权项布局合不合理,相比于van der Oost的20多项权利要求韩春雨发明的专利只有8项权利要求,本人在2011年参与过基因药投资项目,与国外类似动辄就几十上百项权利要求比,如此重要的技术仅有8项权利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专利质量的好坏对于后续实施和维权至关重要。
3、对于合作研发,当事人一定要约定好权属问题。对于韩春雨团队申请的专利,发明人来自两个高校,但是申请人只有一个,如果没有约定好,可能会对后续实施产生影响。且该专利许可费用如何分配,都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4、专利转化运用并不简单,相反非常复杂且成本很高。很多科研人员不仅不愿意对专利申请事物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费用,而且更不愿意对专利转化运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专利转化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沟通、管理、谈判等诸多知识和技能,而科研单位和大学很少有这类人才。所以,并不是技术好就能转化,要找专业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