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6-5-19 09:07:43
“美、欧、中的国债还本付息从未拖欠,不能称为“赖账”。”
美联储量宽不购买国债的结果如何?无限展期的严格学术定义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09:08:46
我个人借100万,到期还不上,能不能无限展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09:21:20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5-19 09:07
“美、欧、中的国债还本付息从未拖欠,不能称为“赖账”。”
美联储量宽不购买国债的结果如何?无限展期的 ...
“无限展期”一词也是你先使用的,你有责任给出其严格学术定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09:50:10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5-19 09:07
“美、欧、中的国债还本付息从未拖欠,不能称为“赖账”。”
美联储量宽不购买国债的结果如何?无限展期的 ...
有一种债券叫做“永久债券”,只付利息,不还本金。估计这种债券很接近你说的“无限展期”债务。

最早的“永久债券”是荷兰水务局1648年发行的。现在耶鲁大学持有全部这个债券。最近一次取得利息是去年(2015年)。距离发行已经367年了。

最著名的“永久债券”是英国ZF1814年发行的“consols” 债券。200年过去了,现在仍在支付利息。

印度瑞来斯实业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又称信实工业公司)也发行过永久债券。

有些定期债券很接近永久债券。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发行过99年到期的债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2:53:01
“国家有税收的权利,有调节利率的权利,有印钞的权利。这些责任和权利是企业和个人所不具备的。用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国家政策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印钞权和债务能不能还是两回事。
国家的征税权的经济意义与企业的销售收入权利一样,它要同成本相抵后,看是否盈利,并不是什么特权。
但国债不断地展期却是高于企业和个人债务的。
既然国债和企业债、消费者债一样都是用货币买卖的,在市场上正常流通,就应该遵守债务债权法律关系。
如果央行量宽购买国债,那么也应该购买企业债和消费债,这样企业和消费者就永远不会破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13:24:09
有意义的争论是国债单纯依靠自己的收支能不能还上?
不能还,是逐年增加还是减少?
如果逐年增加,那么是不是自身无法偿还?需要无限展期?
这种无限展期会不会破坏市场的债务债权法律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2:09:18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5-19 13:24
有意义的争论是国债单纯依靠自己的收支能不能还上?
不能还,是逐年增加还是减少?
如果逐年增加,那么是 ...
“无限展期”可以有两种含义。
一是某个特定债券,例如2010年的5年期国债,这个是不能展期的,到期必须偿还本金,展期就会“破坏市场的债务债权法律关系”。
另一个是借新债换旧债,这个是各国ZF做了几十年的事,而且总债务不断增加,但并没有“破坏市场的债务债权法律关系”。

你使用“不还债”,“赖账”、“无限展期”这类含义不清的概念,恐怕自己把自己也搞糊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2:12:55
xwu622 发表于 2016-5-19 22:09
“无限展期”可以有两种含义。
一是某个特定债券,例如2010年的5年期国债,这个是不能展期的,到期必须偿 ...
这个你不用担心,意思很明确,都是指向赖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2:21:51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5-19 22:12
这个你不用担心,意思很明确,都是指向赖账的。
都是指向本身意思就不明确的“赖账”的。

你说的“赖账”同样是含义不清,在一些句子里的含义是企业个人债务违约,另一些句子里的含义是ZF借新债还旧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19 23:12:36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5-19 22:12
这个你不用担心,意思很明确,都是指向赖账的。
你使用的“不还债”,“赖账”、“无限展期”这类概念即使对企业和个人也是含义不清的。

例如,很多企业的银行债务是滚动债务,每年延期。你把这些企业也看作“不还债”,“赖账”、“无限展期”?

再如,有些家庭在利率下降时向银行申请低利率的新房贷,替换高利率的旧房贷(refinancing)。你把这家庭也看作“不还债”,“赖账”、“无限展期”?

借新还旧是合法合规的操作,与违反合同法的债务违约有根本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0 14:20:20
xwu622 发表于 2016-5-19 23:12
你使用的“不还债”,“赖账”、“无限展期”这类概念即使对企业和个人也是含义不清的。

例如,很多企 ...
你首先要有一个理论框架再谈这个问题。
新宏观的理论逻辑是宏观必然亏损,债务不可偿还,并且找到了原因和解决方案。
不知道你走到了哪一步,这样争论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0 22:31:08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5-20 14:20
你首先要有一个理论框架再谈这个问题。
新宏观的理论逻辑是宏观必然亏损,债务不可偿还,并且找到了原因 ...
我的观点是高债务、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人们可以采取措施加快或减慢这一过程,但无法改变总的趋势。

你只要读我的帖子《债务、储蓄和量化宽松 2016版》就可以知道“理论框架”和“走到了哪一步”。我已经把这个帖子转贴在本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9 18:12:44
陶冬:5月最后一周贷款暴涨 央行货币政策一年四次摇摆


2016年06月09日 15:25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文/陶冬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今年五月前三个星期,据内地媒体报道四大国有银行才借出去1200亿元。当市场正为经济放缓的担心的时候,五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大行贷款暴涨,一个星期借出接近之前三个星期的总量,全月新增贷款也就扶摇而上了。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年内第四次转换政策基调。去年第四季度,京城上下都在谈供给侧改革,银行收缩信贷。今年第一季度在稳增长的政策下,新增贷款在1月和3月先后创出历史第一和第三记录。然而,权威人士言论再次改变了央行立场,窗口指导之下,4月新增贷款只有3月份的三分之一。5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银行仍小心翼翼地借贷,但是最后几天就开始了冲刺。

市场对央行政策的评价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很积极”;ZF对央行政策的要求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真的稳健”;央行自己的说法是,“我们一直挺稳健的”。其实,ZF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刺激之间重心不断摇摆,货币政策自然摇摆,银行贷款量自然大起大落。

那么,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到底是稳健的还是积极的?在笔者看来,本届ZF的货币政策除了最初的一年外,始终是积极的,印钱的速度堪比2009-2011年的四万亿时代。人民银行透过定向发行向政策性银行注入流动性,再由政策性银行资助基建项目,是乃本届ZF的基本套路,中间还有为地方债置换铺路的任务。

但是这次货币政策扩张的效果明显不如上一次,工厂订单三月跳升一个月后,四月份就又沉寂了。政策性银行的借贷节奏也明显放慢,因为如今找到好的基建投资项目越来越难。五月底银行借贷冲刺,多数都是短期流动性安排,进入实体经济的不多。换言之,货币扩张的乘数效应愈来愈低,实体经济并未受惠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个情况在欧洲日本也同样存在,只是那里的央行坦承货币扩张。问题在于改革裹足不前。货币政策从来都是偏师,是为结构改革铺路的。结构改革仅闻楼梯声,货币政策也只能唱空城计,诸葛的空城计吓退司马百万兵只能用一次。

稳健的货币政策真的做到稳健,必须有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合,必须有改革的推进,必须再燃民营投资的积极性。就货币政策谈论货币政策,就像看病只关注高烧,不理背后的炎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