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天 20160519 充实计划
一、资源
(一)顾诚《南明史》章三节一 “借虏平寇”基本国策
(二)Ray Dalio《原则》(英文版)“The 5 Steps Close-Up 1) Setting Goals”, pp. 28-29
二、增量
(一)《南明史》章三节一
1、先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两论不合事实
2、后立:“联(借)虏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
(1)背景:
南明视大顺未死敌;清军南下后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基本思想/历史渊源:
其一,崇祯年间,杨嗣昌(兵部尚书+大学士)·“攘外必先安内”建议,然而尚并无借助清兵对付义军的意思;
其二,茅元仪《平巢事迹考》和姚康撰《太白剑》,借古喻今,拿唐朝平定黄巢起义的经验说事
(3)历史中的吴三桂形象
弘光朝廷称“吴三桂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为“功在社稷”的“义举”,并名和利并举,嘉奖吴三桂。当时,弘光朝廷的情报滞后,并不知吴已降清、被封为平西王。
(4)沉浸于“借虏平寇”的幻想中的史可法和马士英
顾诚论证,这两人之间的差异比后来许多历史学家想象的要小得多。两人区别在品质高下、个人操守,然而在基本国策方面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
(5)正是“联虏平寇”葬送了弘光政权!
(6)逆流:主张自强的个别下级官员、在野人士
章正宸(史科都给事中),指责同满清贵族和谈,不在那成把清军看成义师,指出披发左衽的危险。
马嘉植(给事中),亦然。陈子龙(兵科给事中),亦然。
蒋德璟(崇祯朝大学士),页73。
(7)弘光朝廷的决策:以大顺为贼、视清方为友
自强之道行不通,核心原因直指“定策”,以“定策”封爵的武将四镇毫无进取之心,朝廷内部纷争导致文武大臣顾不上妥善经营北方事物。
(8)时局概览及遗憾
遗憾之一 :弘光朝廷先天的软弱性,未派兵北上,痛失良机
全国形势大变,山东和河南东部一度出现归属莫定局面,弘光朝廷本应乘机出兵北上,尽量扩大控制区,收防止清兵南下+自强之道的果效。
时人张怡、郑与桥看到(甚至亲身参与)了北方乡勇反叛大顺、回复明政权的义举、实力,因此痛斥史、马不顾民族大义、顿兵不前进、坐看国土沦丧的行径。
然而,马士英、史可法内心怯弱+万历年来明朝屡遭满清贵族打败的记忆+弘光朝廷重要军事支柱都是避战先逃的败军之将=偏安、驻守江南
遗憾之二:受弘光朝廷影响,黄河流域明朝地方官员颠覆大顺政权后的彷徨失所
典型例子,凌駉(页70)
(9)总结:东林党人的真实面目
弘光朝廷立国之初,在许多史籍中被描写为“正人盈朝”的局面,似乎事情全坏在后来的马、阮结党乱政,正人君子联袂而去,以至于亡国,这是东林-复社党人士的门户之见。事实上,党政的文武大臣(包括史可法在内)都是一批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以起义农民为敌、对清方则一味退让,在“借虏平寇”算盘下,一味以“通好”为上策,围绕“定策”“逆案”“顺案”争夺权利。对他们来说,只要能保住江南这最肥沃土地就足以容家安身,黄河流域大片疆土上数以万计的百姓全部被忘在脑后,
(二)Dalio
谈了如何制定目标的三个要点,略。大意:goals与desires有别;不要在此阶段自我设限;实现goals的路径,是在不可避免的困顿挫折中不断学习做最好的可能选择。
三、收获
战略与战术有别。
将才与匠才有别。
高预期与低预期的收获和结局有别。
若按照Dalio的弘光朝的基本国策,恰好可以作为制定目标失败的典型样本。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定国策者是“those who are good at big-picture conceptual thinking, synthesizing, visualizing, and prioritizing”。
四、时长
2.5h
五、总时长
第14天,3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