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经济学整理课件
第一章
资源环境经济学应用了经济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解决自然资源与环境舒适的供给、配置、分配及保护等公共政策问题。 研究对象:“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它利用综合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
环境经济学的地位或作用:1、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指导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项目评估;3、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三个主题:效率(efficiency)最优(optimality)可持续性.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定义: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 年代提出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 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善.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倒U 形曲线。
环境恶化的经济学原因:1、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的基本功能:环境可以被理解为限定人类活动空间的所有自然条件。环境的基本功能:消费品;资源的供给性;废弃物容纳所;区位空间;2、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取决的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规模;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政府管制的方式和效果;环保支出及效果;3、环境恶化的经济学原因:公有地的悲剧,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外部性 稀缺性: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资源;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 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经济主体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一是的和理性的。(1产权明确: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都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2完全信息;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3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第二章
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关系:社会成本是整个社会从事某种活动时付出的总的机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社会成本(Social cost)=私人成本(Private cost)+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私人成本,就是通过市场表现并反映在产品或服务价格之中真正发生或支付的费用。外部成本是私人活动对外部造成影响而没有承担的成本。环境成本是外部成本的一部分。 支付意愿:可能的买者中每一个人想支付的最高价格——支付意愿(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是多少)。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这种技术,拒绝以高于他支付意愿的价格买该技术。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的量。它衡量买者参与市场的收益。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市场中消费者所得到的福利(利益)。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生产者剩余衡量
的是市场中生产者所得到的福利(利益)。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最后得出:市场的总剩余等于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收益。总剩余就能衡量买者与卖者组成的市场的收益,即社会经济福利。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这种配置是最有效率的。 物品分类特性:排他性;竞争性;可分割性; 有效率市场的正常运行的条件:1、所有资源的产权一般来说是清晰的,所有稀缺资源必须进入市场,由供求来决定其价格。2、完全竞争;3、人类行为没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数量不多。4、短期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可逆决策的不存在。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政策失效--政府失灵:定义: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对环境物品的政策失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种是环境政策本身的失误,未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反而加速了环境资源的退化。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1、决策判断失误;2、利益集团的影响;3、决策信息不全;4、体制不健全。政策失效可能产生的四种结果:1、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2、实现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产生外部效应。3、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4、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
第三章 外部性定义: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市场失效
(一)、外部性计量:外部费用和外部效益:1、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社会费用是该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费用。当外部费用表现形式主要是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或其它环境问题恶化现象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边际私人费用和边际社会费用;企业的边际费用曲线体现了企业所承担生产某一单位产品的全部费用。即边际私人费用。边际社会费用是边际私人费用和边际外部费用之和。一般边际外部费用MEC是一条直线或曲线,并翘向右上方。该几何特征体现了边际费用递增规律。2、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一个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的差值,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边际社会效益等于边际私人效益与边际外部效益之和。MEB(边际外部效益)常常与MSC(边际社会费用)、MPC(边际私人费用)联合起来考虑,即看作一种负的外部费用。MEB随产品数量递增表现出的特性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个别情况下表现为一种边际外部效益递增。(二)、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1、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单个企业的生产不会影响产品在市场中的均衡价格。此时产品的需求曲线相当于一条水平直线。就单个企业而言,社会状况在产出水平Qn时要比产出水平Qe要好,这意味着在这个经济系统中,有一些其他物品生产不足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因此市场就失效了。当企业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其产出水平过剩,而其它物品的产出水平
过低,从而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最佳状况。2、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假设行业中所有企业都存在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并大致相同。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PS)就是所有单个企业MPC曲线在水平方向的加和。所有企业的MSC在水平方向上相加得到社会供给曲线(SS)。SS与PS之差FG,反映了边际外部费用。一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SS取决于非市场的外来资料。行业中的边际私人费用如果不包括外部费用,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必然过剩,而且价格偏低,从而导致低效率或无效率的资源配置。3、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影响:以木材厂为例,在其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外部经济性和外部效益,表现为边际外部效益MEB或一种负价格,企业的MSC也要低于MPC。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企业产出太少,资源投入不够,这说明在这个经济系统有一些物品的生产太多,或投入资源过多,没有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出现了低效率现象和市场失灵。4、部门行业的资源配置影响:以林业部门为例,假设所有企业的MPC曲线、MEB曲线和MSC曲线都相同。得到部门的私人供给曲线PS和社会供给曲线SS。SS是通过非市场的外来资料得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SD为市场需求曲线。实际存在的林业市场中,产品产出的数量低于社会所要求的产出数量,而产品的价格高于社会所希望的价格。林业部门资源投入过少,产出偏低、价格偏高,而其它一些部门行业的资源投入过多,最后使整个经济系统偏离资源配置最佳状态,出低效率和市场失灵。
第四章
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1、有用性:最基本的属性;以人为本;有一定的条件约束;不同于“可用性”;更不同于利用;2、可控性—利用的能力:技术可及;经济可行:开发门槛/消费门槛。消费者意愿WTP;制度可容;不能控制的自然因素只能是自然条件动态的资源;3、区域性:资源与位置和空间;资源分布;资源的地带性:植物资源地带性;成矿带;成土条件;流域;因地制宜的出发点;4、系统性:自然系统;陆地表层系统;人地系统;资源系统;各类资源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自然资源复杂系统;典型的资源系统:农业资源中的水土平衡/矿产中的共生、伴生矿;综合开发利用和出发点;资源共同体;5、更新性:物理作用:重力、沉降/流水不腐;化学作用:化学过程;地质作用:年代;生物作用:消化、转化、光合;人类干预:正负/有意识与无意识;太阳能、地球物理循环机能、地球化学循环机能、生态学循环机能。资源的生命周期:长与短/生命体征/生物资源的生命周期—年轮/树轮可更新资源;6、时效性: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科技:蒸汽机/电/光/稀土;制度:理念+文化/法律法规;能力:技术/经济/社会能力;供需关系:稀缺;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特别是有关资源型产业的政策;信贷政策:贷款用途的规定—房地产业的土地供应量—自有资金门槛
的规定;投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