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6-6-5 10:03:25
这些骗子混得风生水起,也是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0:34:34
公然教人造假。就像跑路的P2P们,P2P对于中国金融和中国老百姓来说是很恐怖的,央妈、银妈、证妈和保婶都已经认识到其危害性了,对其进行严格的治理。但如楼主所披露的这类专家和教授的造假或者公然教授其他人就像学术造假,不知道是否国家交易主管部门认识到其危害性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0:50:34
有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1:05:28
领导们都瞎了眼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1:21:44
呵呵。怎么拿到的那么多课题?这些钱又花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如果科研经费管理再松一点,会不会全部进个人腰包?也是奇葩一个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2:01:53
原来还可以这样,真的算是长见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2:25:08
wuwuw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3:27:14
selectopti 发表于 2016-6-4 12:58
方舟子虽然人品不好,但打假还是蛮在行的  ,以下是方舟子的原文                                        ...
Article类型的文章:

[1] Wong CWY, Miao X*, Cui S, Tang Y. Impac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n operating income: moderating role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in press, available online, pp. 1-20. DOI: 10.1007/s10551-016-3092-z (SSCI Source, one of Financial Times Top 45 Journals (FT45) & Business Week's 20 Premier Journals).

[2] Miao X*, Tang Y, Wong CWY, Zang H. The latent causal chain of 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5, 196: 473-477. (SCI & SSCI, WOS: 000347583900055).

[3] Miao X, Tang Y*, Xi B. The role of coupling and embeddedness in risk evolution: rethinking the snow event in early 2008, China. Natural Hazards, 2014, 71(1): 53-61. (SCI & SSCI, WOS: 000331395900004)

[4] Miao X*, Banister D, Tang Y, Li M, Xi B. Maintaining the transport system under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 dual-network perspective.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 2013, 19(S1): S342-S359. (SSCI, WOS: 000330342900018)

[5] Tang Y, Wu S, Miao X*, Pollard SJT, Hrudey SE. Resilience to evolving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ion risks: a human error preven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57: 228-237. (SCI & SSCI, WOS: 000324661400023)

[6] Miao X*, Banister D, Tang Y. Embedding resilience in emergency resource management to cope with natural hazards. Natural Hazards, 2013, 69(3): 1389-1404 (SCI & SSCI, WOS: 000327875400007)

Letter类型的文章:

[1] Miao X*. China emissions: stop subsidizing emitters. Nature, 2015, 527(7576): 38-38. (SCI,WOS: 000364270700020)

[2] Miao X*. China Nobel stirs up attack on academies. Nature, 2015, 526(7575): 640-640. (SCI,WOS: 000363832100018)

[3] Miao X*, Tang Y, Wong CWY. Polluters migrate to China's poor areas. Nature, 2015, 518(7540): 483-483. (SCI, WOS: 000350097300020)

[4] Miao X*. Renewables: can harm environment. Nature, 2014, 514(7521): 168-168. (SCI, WOS: 000342663100020)

[5] Miao X*, Wong CWY. China is closing its rural education gap. Nature, 2014, 511(7509): 292-292. (SCI, WOS: 000338992200017)

[6] Tang Y*, Miao X. Uphold China's plan for cleaning water. Nature, 2014, 512(7515): 371-371. (SCI, WOS: 000340840600012)

[7] Tang Y, Miao X*. Shift aims of China’s poorer universities. Nature, 2014, 505(7483): 291-291. (SCI, WOS: 000329621800018)

[8] Miao X*. Science ethics: Young scientists speak. Science, 2014, 345(6192): 27-27. (SCI, WOS: 000338284400030)
是不是搞错了,人家写了是letter型的文章,下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4:23:28
苗接受也发了多篇十几、二十页的文章啊,不要死缠短处。话说回来,就是在《科学》、《自然》发表短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信,大家试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6:49:15
牛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7:12:34
聪明人,可以学习借鉴,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文章能否得到10万一篇的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7:41:19
xyzab348 发表于 2016-6-5 14:23
苗接受也发了多篇十几、二十页的文章啊,不要死缠短处。话说回来,就是在《科学》、《自然》发表短论,也不 ...
列出的长篇也就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 Forthcoming的那篇还拿得出手,拥有那么多NB的头衔都是靠豆腐块的Nature和Science赚来的吧。虽然主持一系列基金,相对不错的就是2项自科1项教育部。这样的成果在很多经管好一点的211恐怕教授都上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8:21: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8:32:17
醉得一塌糊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9:41:47
唉,也是奇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19:57:47
突然感觉这么多年脑子都坏掉了,我以前怎么没用这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5 23:41:56
看一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6 06:28:19
学习了。好像论坛之前也报道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类似乌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6 07:04:00
文化经济 发表于 2016-6-5 08:17
问题是,以读者来信冒充学术论文,是明显的学术不端。西方学界如果有人敢这样,那就成天方夜谭了,立马完 ...
毕竟是自己写的,我国目前还有很多不是自己写的呢,吃拿卡要来的,多了去了。读者来信,应该也夹杂了学术思想。只要不到处过度吹嘘自己,也算能接受吧。反正我感觉可以包容一下,如果对方不极端借此嚣张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0 14:09:20
关键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和理解是否一致、有无分歧?目前似乎没有国家标准的定义。你仔细看这些小论文,里面有作者新的学术观点,提出了新的问题,有证据来论述,引用了参考文献,具有学术性,又发表在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叫学术论文也不为过。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样的小论文能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也是很了不起的,不应该以其长短来简单评判。另外,Nature和Science主刊上的任何文章都不是一般人能发表上去的,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录用率都是非常低的,Nature和Science的编辑都不是一般人,被几位编辑看好的文章,一定有它的新意和闪光点。而且查了一下,这样的文章Nature确实把它作为通信栏目下的一种Article,有doi号,还有“Article metrics”。看来似乎Nature也是把这样的文章与研究论文同等对待,没有小瞧的意思。  

而且,这种文章在有的年份确实是被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进行统计的。在国家层面都认同其算作科技论文,把它叫做论文又有何不可呢?



附件列表
截图.JPG

原图尺寸 92.58 KB

截图

截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0 14:38:23
selectopti 发表于 2016-6-4 12:44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苗鑫教授发明了一个发“高质量论文”的方法,如果乐意这样做的人,似乎也可以效 ...
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7 13:29:58
转:
2015年全中国在Nature只发表了32篇通信文章,在Science只发表了21篇通信文章,这还不是只按第一或通讯来统计的,而是作者中只要包含任意一位中国作者就都算在内,如果只算第一或通讯,结果会更少。在Nature/Science发通信文章最多的还是美国名校,大多是世界顶尖大学。那些说什么“我也可以这样做啊、要是能算毕业发表文章就好了、想这样做的话人人都可以效仿啊”之类的话,是被媒体蒙骗了。这事其实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为什么媒体网络要故意贬低Nature/Science的通信文章?因为这样才会让大家觉得很容易做到啊,才会让大家觉得发Nature/Science的通信是一种投机啊,才会达到抹黑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啊。自己尝试投稿吧,被拒几次就知道了,在Nature/Science上发一篇通信文章要比在一个普通SCI期刊发表长篇论文还要难得多!能在Nature/Science发表通信文章的中国人,很多早已是副教授、教授了,但还在力争在Nature/Science发通信文章。很多教授还有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把在Nature/Science发表通信文章作为荣耀,为什么?因为难度摆在那里!稿件的竞争相当激烈!那是学术创新思想的展现!思想、阅历、学术水平不达到一定层次、不经过长期积累的话,想在Nature/Science上发通信文章,那只能是镜花水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7 13:35:10
转:
这几天有时间翻阅了一下网上的评论贴,甚感惊讶,不免想多说几句。我也是高校教师,忙碌于工作生活,深知青年教师的艰辛与压力,能静下心来写出点东西真的很不易。学生时代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每天就是上课、实验、写论文,而工作成家以后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多。这个年轻的老师出了很多成果,必然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努力,真正忙于干正事的人,难以细心留意到简介表述上的瑕疵。而且很多时候,填写SCI文章信息的同时,就是要求把检索号和影响因子都得写上,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规定。文章发表在某个期刊上,对应的影响因子只能写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很多填报就是要求SCI必须写上影响因子的。对于影响因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很多人也是经过了这次大讨论才清楚,很多老师都是埋头工作,真的不了解文献计量的一些专业知识,这是图书情报和文献信息相关专业的内容,也不应责怪其它专业的老师不甚了解,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绝大多数老师恐怕都说不清影响因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在SCI数据库里查到文章了,就可以确认是被检索了,而且页面上也可以查到检索号和期刊影响因子,拷贝粘贴过来填上就可以了。文献计量知识的传播是一个科普的过程,当很多人不是十分清楚的时候,以此去抓别人的小失误来定一个致命的罪名,这种手段算是够卑劣吧。
前面也有帖子分析了这件事的关键在于对“学术论文”没有国家标准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学术论文”的概念内涵与范畴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从“学术论文”这一称谓上对人发起攻击和污蔑也是站不住脚的。这几篇通讯文章的主题都是与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所属学科专业直接相关的,也是基于学术研究的求索和积累得出的,称作“学术论文”也在情理之中。况且一篇优秀的读者来信、言论、通讯,其社会效益很可能远高于一篇研究论文。更何况中国人能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通讯文章的真是少之又少,通讯文章被录用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有的人付出了一辈子艰辛努力,就想在Nature或Science留下自己的名字,哪怕只写一句话,属上自己的名字就好,但都没有实现,更别说去发一篇通讯文章了。Nature和Science的版图一直被美国和英国人垄断式的占领者,Nature和Science的通讯栏目也一样,绝大多数文章都出自美国、英国作者之手,彰显了美英国家的学术思想主导和引领地位。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通讯文章,本应该得到鼓励支持的,这也是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表现,是学术思想竞争力和思想竞争优势的体现,而不应该打压贬低Nature和Science的通讯文章,这种打压是思想意识的倒退,也是学术自由创新氛围的恶化。
打个比方试问一下,一个豆腐块大小的铂金和一吨钢铁,你会要哪个?神志清楚的人都知道怎么选择,为什么遇到这件类似的事情却有那么多人丧失了理智?我们从小就学唐诗,现在又让自己的孩子读《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一串传奇的名字及其名句被千古传诵,而这些人哪个不是靠豆腐块文章成名的?卢延让曾说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文科写短文时,必然要字斟句酌,也是很耗费心思的事,付出的心血也不会少。毕竟是通过艰辛努力得到的成果,就算人家敝帚自珍,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不要把看似容易事真当作容易,写首诗那么简单,但你从来没有成名之作;发一篇Nature或Science的通讯文章看起来很容易,但你真的发不上去。国外也是挺重视Nature和Science的通讯文章的,有些排名也将其纳入指标或作为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位老师确实为国家和学校做出了些许贡献,而那些侮辱、嘲讽他的人,你们自己做出了哪些学术成果,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奉劝你们静下心来多干点正事吧。
总结该事件原委,就是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用叵测之心直接给人扣帽子定罪,并发动网络媒体暴力围殴。这种现象细思极恐!就类似于文字狱,通过个人简介里的个别文字表述的失误,来给人定罪,甚至要致人于死地。这倒使人想起了历史上秦桧以莫须有之罪名置岳飞于死地。个人简介表述不严谨,改正了就好。不要就个人简介的表述和修改来揣测人品、给人定性,即使与人有一面之缘,没有共处和交往一段时间,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更何况是捕风捉影的推想猜测,结果只能是荒唐荒谬!我们都不想再回到浩劫的文革,那就不要去充当无良的红卫兵;被网络推手所诱导利用,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7 18:39:43
qingqing07 发表于 2016-6-17 13:35
转:
这几天有时间翻阅了一下网上的评论贴,甚感惊讶,不免想多说几句。我也是高校教师,忙碌于工作生活, ...
这种letter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你就别辩解了,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8 05:54:09
我不了解letter,但应该也是经过筛选的,如果真是投机这么简单,大家不都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18 21:55:20
这个一定要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22 11:25:55
做了那么多课题,花了那么多的钱,竟然是这些东西,也就这么几篇真正的“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6-25 01:20:23
其实,说句公道话,这和学术不端没什么关系。我每读一本书,都写一个书评,觉得写的好就发一发,每读一篇好的论文,也写一个评论,发一发,未尝不是一件好习惯。但报职称评项目时,书评是不会写上去。但如果是横向项目搞活动,吹吹牛叉造造势什么的,写上未尝不可。。。所以,这些信息的来源决定了他的性质。。若是评职称,纯科研奖励申报,就有点不好了。如果不是这种严肃场合,仅网络profile的话,只能说其人性格爱显摆,与学术不端毫无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