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2082 2
2009-06-04

请问贫困化增长的内容、生产条件、指导意义是什么?

还有生命周期理论和需求相似理论说的是什么?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4 14:41:00

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贫困化增长最初是由布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后来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将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研究,其基本涵义是:大国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远远高于人均产量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困的结果,因此又叫做“悲惨的增长”。
  1991年,彼得·林德特在《国际经济学》中归纳了贫困化增长的三个前提条件,国内学者王如忠(1999)补充了另一个必要条件:一是该国必须是贸易大国,因为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变化才会影响世界商品价格:二是该国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因此贸易条件的下降对福利关系重大,足以抵消因为能供应更多商品而取得的利益;三是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无价格弹性的。因此出口供给的扩大会导致价格的猛跌;四是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偏向于出口的。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对于某个产品而言,就是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的全过程,也就是既包括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产过程,也包括产品贮存、运输等流通过程,还包括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产品报废或处置等废弃回到自然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的生命周期。
  (二)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较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个评价与产品、工艺或行动相关的环境负荷的客观过程,它通过识别和量化能源与材料使用和环境排放,评价这些能源与材料使用和环境排放的影响,并评估和实施影响环境改善的机会。该评价涉及产品、工艺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提取和加工,生产、运输和分配,使用、再使用和维护,再循环以及最终处置(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
  生命周期评价是评价一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整个阶段,从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到产品生产、包装、市场营销、使用、再使用和产品维护,直至再循环和最终废物处置的环境影响的工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国际标准化组织)。
  上述的定义都是围绕着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而作出的。这与该思想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很大关系。从更大范围来看,该定义还有些狭窄,为了让更多的领域接受这个概念,其内涵应该进一步扩大。
  著者将其定义为:生命周期评价就是对某物从产生到消亡以及消亡后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全过程的评价。
  (三)、生命周期评价演变历程
  生命周期评价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和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美国和英国相继开展了能源利用的深入研究,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值得说明的是,生命周期评价后来在生态环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尿布事件”在美国某州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的“尿布事件”就是禁止和重新使用一次性尿布引发的事件。在期出,由于一次性尿布的大量使用,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填埋处理这些垃圾需要大量的土地,压力很大,于是议会颁布法律禁止使用一次性尿布而改用多次性尿布,由于多次性尿布的洗涤,增加了水资源和洗涤剂消耗量,不仅加剧了该州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加大了水资源污染,该州运用生命周期的思想对使用还是禁止一次性尿布进行了重新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使用一次性尿布更加合理,一次性尿布得以恢复使用。“尿布事件”是生命周期评价比较典型的例子之一,影响较大。
  综观生命周期评价历程,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该研究主要集中在包装废弃物问题上,如美国中西部研究所(MidwestRe-searchInstitute,简称MRI)对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包装瓶进行评价研究,该研究试图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置,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与定量研究,揭开了生命周期评价的序幕。
  (2) 探索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引起重视,一些学者、科研机构和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研究工作。在此阶段,研究的焦点是能源问题和固体废气物方面。,欧洲、美国一些研究和咨询机构依据相关的思想,探索了有关废物管理的方法,研究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等潜在影响,推动了LCA向前发展。
  (3) 发展成熟阶段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人们的环境意识普遍高涨,生命周期评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1990年8月,国际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AC)举办首期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的国际研讨会,提出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成立了LCA顾问组,负责LCA方法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从1990年开始,SETAC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0多期有关LCA的研讨班,发表了一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献,对LCA方法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应用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一些促进LCA的政策和法规,如“生态标志计划”、“生态管理与审计法规”、“包装及包装废物管理准则”等,大量的案例开始涌现,如日本已完成数十种产品的LCA。1993年出版的《LCA原始资料》,是当时最全面的LCA活动综述报告。
  欧洲生命评价开发促进会促进会(SPOLD)是一个工业协会,对生命周期评价也开展了系列工作,近年来致力于维护和开发SPOLD格式、供清单分析和SPOLD数据网使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走向LCA的全球使用”研讨会,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更多地使用LCA,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在全球范围内使用LCA的建议和在教育、交流、公共政策、科学研究和方法学开发等方面的行动计划。
  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6月成立了负责环境管理的技术委员会TC207,负责制订生命周期评价标准。继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生命周期评价国际标准ISO14040《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后,先后发布了ISO14041《生命周期评价目的与范围的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ISO14042《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影响评价》、ISO14043《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解释》、ISO/TR14047《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2应用示例》和ISO/TR14049《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1应用示例》。

什么是需求相似理论?
什么是需求相似理论?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需求相似理论 一.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延伸。企业不可能去生产一个国内不存在扩大需求的产品。
  二.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国家对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较大的高档商品的需求较大,而低收入国家则以低档商品的消费为主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高尔夫球在欧美是普及运动,但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是代表性需求。
  三.如果两国之间都有共同需求品质的情形,我们称存在重叠需求。两国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重叠的部分越大。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的商品,两国均可进口和出口。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
  若两国中一国具有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而另一国没有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
  林德还认为,一国将出口那些国内需求规模大,或如他所声称的“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产品。按其所述,这种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问题所激发;对新产品的不断改进也只有在为国内消费者的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
[编辑本段]需求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
  代表性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编辑本段]需求相似理论的假设条件
  需求相似理论两个假设条件:
  1、需求结构不同的假设(或称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一般情况下,一国对该国平均档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为代表性需求。
  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①国内生产的产品有富余,有能力向国外出口产品。
  ②两个国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结构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③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需求结构相似,需求重叠部分就越大,两国间的贸易 量就越大。
  在此基础上,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 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林德的理论从偏好相似和重叠需求的角度,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解释,所以称为“重叠需求论”。
[编辑本段]需求相似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
  代表性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 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因此,重叠需求理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编辑本段]需求相似理论的意义
  1.需求相似理论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需求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gongwng  金钱 +20  加分 加分!! 2009-6-4 15:00:0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4 14:59:00
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