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郝承林撰文指出,为时两周的里约奥运正式闭幕,李宗伟、林丹和谌龙为全球观众献上两场扣人心弦的羽毛球大战,当中不少与投资之道相合,聊记如下。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羽毛球最让观众着迷的当然是扣杀。既然跳起扣杀这么“型”,何故专业选手从不会一上来便出绝招?因为扣球只是得分手段之一。扣杀是为了胜利,必须待时机适合时才扣之,而不能任意为之。胡乱扣杀若被对方轻易化解,扣来作甚?
胜在击球前
投资该是跌得多时才买,升得多时才沽,但大部分投资者却反其道而行,看到股价连续几天上涨,便忍不住想追入;看到连续几天下跌,又忍不住想沽出。不耐心等候机会,而跟对手节奏胡乱挥拍,不输钱才怪。
等待合适机会才扣球,而不是有事无事乱扣球。
今又试问,胜负又是否决定于跳起扣杀的那一刻?便似常常看到电视上有的打电话问股票一般。听众说在去年30元买了中国人寿(601628,股吧)(02628),现在只剩下18元,怎么办?
言者谆谆,一副急得似热窝上蚂蚁,不知怎算好的样子;听者藐藐,升跌一两成的机会同时存在,当然无人知道该怎么办好。假若现在沽出,但难道是沽出“造成”损失?高追旧经济股份,亏损结局或许早已不能避免。
球场上为何会出现扣杀机会?是因对手的回球回得差。何故会回得差?是因前球的落点刁钻,使对手不能轻松挥拍。在调动或被对手调动的一刻,大抵胜负已分。胜负并非源自最后的击球,而是在之前已经决定。
同理,赚钱蚀钱也不是由卖出那刻决定,而是于买入那一刻决定。值得投资的股份从来不过那十多二十多只,等待出现难得低价时毅然“挥拍”,胜算自然大许多许多。
挥拍看时机
比赛的胜负是上场那一刻才决定的吗?不一定, 或许开赛已经大约能猜出个八八九九,便似《孙子兵法》上说的︰“胜者先胜而后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要赢才参赛,而不是叫球员上场如何如何战胜对手。
国家队能赢得“份量”最重的男单金牌,一是拥有庞大资源,找队内或省队类似李宗伟打法的球手,专门作林丹和谌龙的陪练,让两人熟悉李的打法;二是“微调”两人的世界排名,确保不会在决赛前相遇。
林丹、李宗伟、谌龙三人实力相当,但世界排名却是李长期高踞第一(勤力参加比赛之故),相反国家队选手却是选择性参加比赛,结果是林丹、谌龙便“恰好”分列二、三号种子,分处上、下赛区。四强林丹输了?不要紧,激战三盘后,体力未恢复的李宗伟遇上年轻力壮的谌龙,金牌或许早已是国家队的囊中物。
业绩发布期已过大半,你又有没有翻看手上持股的业绩报告?假若连持有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你还期望能从股市赚钱?股市已从低位上升了近3000点,你又认为现在是否合适的“挥拍”时机?
勤力与机遇
愈勤力,看得愈多,找到的潜在机遇便愈多,赚钱机会便愈大。云端是本栏的最爱之一,经过业绩发布期,又找到两个可爱项目:一是手机零件,双镜头看来已是大势所趋;二是芯片,来自无人车、VR/AR和物联网的需求看来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