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总是相对其他几个方法而言的,物价上涨也不是极度的通胀,还是属于核算有效的物价上涨范围内的。
那就是测算一下记账成本与进货实际成本的差额。
假设分两期采购,第一期采购Q/2,价格100(无材料成本差异),第二期采购Q/2,价格110.(每期价格上涨10%)
第三期开始使用原材料,用了Q/2,先进先出法,记为100(实际现期成本价格已经是121),那么多算了21元利润。第四期,也是一样,110元的材料在第四期变成133元,但是按110记,多算了23元利润。
现在看后进先出发。第三期用的Q/2是第二期采购的,会多记利润11元。
第四期用的是第一期采购的,会多记利润33元。
显然第一种(先进先出)估计更为平稳,第二种使得后来几期的利润大幅偏离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