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6-8-29 17:09:17

深受启发,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17:42:10
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国教育模式很习惯灌输,造成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却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讨论交流非常适合知识的理解、应用、
创新,但存在不足的是容易失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18:27:48
1993110 发表于 2016-8-29 14:23
其实咱们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是,共同的问题是,根源的问题是:
要想成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学知识,通过这种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继承,可以培养你的经济学思维,只有具备了这个必要条件。再加上个人的天赋(创新能力,悟性,坚韧不拔的持续的专研)和一些外在的条件,这些条件有些是偶然的。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超一流的条件。也就是是说培养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的充分条件可遇而不可求,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尽量满足那些必要条件。所以,提出口号说,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的向前,不断的深入。但心里还要明白,激动一番后,该做的琐碎的事还得一点点做,该读的书还得一页页的念,该做的练习还得一道道的解。我们不知道那个伟大的梦想能否、何时会实现,唯能用汗水来不断浇灌它。这是我看到的正道。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18:57:15
《保卫资本论》精品电子版(正文可粘贴复制)


移步。。这里。。获得好工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0:17:32
分配法 发表于 2016-8-29 18:27
要想成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学知识,通过这种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继承,可 ...
大哥你的意思是说,中国经济学学者学生,比美国的,知识更扎实?更懂得如何创新成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0:18:58
分配法 发表于 2016-8-29 18:27
要想成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学知识,通过这种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继承,可 ...
该读的书还得一页页的念,
1,没有任何人说,不能读书,不能学习。


2,据说,美国很多学生学者,阅读量比中国的,大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0:39:44
分配法 发表于 2016-8-29 18:27
要想成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学知识,通过这种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继承,可 ...
要想成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学知识,通过这种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继承,可以培养你的经济学思维,只有具备了这个必要条件。再加上个人的天赋(创新能力,悟性,坚韧不拔的持续的专研)和一
我不知道如何培养世界一流、超一流的学术家。或许中国的学者学生,深谙此道。

我也不知道,“扎实的知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中国的科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思想史家,科学史家,教师,老师,学长,学兄,学大姐,教授,博导,等等等,也深谙此道。



照大哥的意思,或许,应该说,

1,世界一流、超一流的学术家,应该基本上是班级的前十名。

2,诺贝尔奖得主的子女、学生、亲友,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

3,中国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古代书生如此用功念书,头悬梁,锥刺股,按说,应该再出现十数个孔子、孟子、荀子等等才是啊。

4,牛顿,爱因斯坦,等等等,按说,应该是当时全人类的念书成绩、考试成绩的前一万名,前一百名,才对吧。
-------由于他们对书本学得好,对知识掌握的好,对前人继承的好,等等,为全世界的前列,所以,才发明创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0:52:23
分配法 发表于 2016-8-29 18:27
要想成为超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学知识,通过这种对过去已有知识的继承,可 ...
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研究所,过去现在未来所出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最多的。

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研究所,这个排名,充分证明了,他们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人!是基础最扎实的人!是继承前人最全面最透彻的人!

难道不是吗?

难道你排名一万名之后的大学、研究所,学习成绩更高更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1:01:26
亚当夏娃对前人他人的有关的知识,学习的好,继承的好,所以,他写出了国富论,变成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马歇尔,他也是这样,他学习很刻苦,所以,他也变成了。

凯恩斯,皆如此。

还有萨缪尔神,老萨,也比较著名。他的学习成绩最好,很扎实,很宽广,很深入!

那么,曼昆为什么就是获得不了诺贝尔奖呢?为什么克鲁格曼能获得?
--------因为,克鲁格曼的基础更扎实,继承的更全面更透彻。别看曼昆写经济学教科书,他的念书成绩都不行,是相对不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2:31:17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说的恶心一点,是奴才式科研。

  跟班式科研的特点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也攒一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独立工作以后还这么做,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哪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哪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就说基础研究吧。基础研究属于科学部分,它是以探索真理为终极目标的。我觉得基础研究可以和艺术类比,就是说它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自然界,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倡导创新的精神。就像艺术,它也有不同的形式和载体,但它真正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去创造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本身。与此类似,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我只是去做这个创造,并不在乎我最后能创造出什么,但是我是在试图与你不同——我不是给谁拍马,也不是去给别人抱大腿。

  与众不同,这本身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假如说一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崇尚——我就是要做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这样一个人的话,这个民族的希望就来了。在我看来,追求“与众不同”才是科学真正的价值。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757626-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30 02:23:00
點出中國(東方)教育的缺陷,缺乏吸收不一樣的觀點。東方老闆喜歡給答案/命令,而不要求部門腦力激盪,只會讓部門/公司益發走下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30 07:11:20
1993110 发表于 2016-8-29 20:39
我不知道如何培养世界一流、超一流的学术家。或许中国的学者学生,深谙此道。

我也不知道,“扎 ...
知道什么是必要条件,什么是充分条件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1 15:20:09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曾经跟我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顶尖的前 5%行列。这是为什么呢?这位学者的答案是:中国的学生虽然聪明,也很用功,但缺乏想象力,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我想,他的话或许有些道理。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份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我们知道,从事一流的科学和学术研究,有时需要忍受长年累月、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孤独。为了追求和坚持真理,有时不仅得不到世俗的成功,还要承担各种风险和牺牲。

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96482&page=1&from^^uid=648653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2 22:54:48
康毅滨:普林斯顿相信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但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常常是另一种心态:最好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而且是一个保证可以做出来成果的课题。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出来了就能拿高分。然后呢,就想靠这个课题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功利心比较强。


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93887&page=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30 23:21:02
中西文化的碰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7-9 12:24:09
晓七 发表于 2016-8-29 01:20
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是追求唯一的、精确的、完整的答案,这的确在小组讨论中占到优势。
同意楼主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