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西方众多公司的市值近来大幅缩水,似乎为中国企业海外抄底创造了良机。然而,并购案一个接一个,成功者却寥寥。与之相反,印度在海外并购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中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在1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海外的并购数量仅为印度的40%。和中国企业在并购后普遍表现出的“消化不良”相反,印度企业的并购前景多数都不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国家在海外并购上的表现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慧眼专买“垃圾企业”
号称“捡破烂能手”的印度米塔尔集团,其“下手”的对象经常是别人不屑一顾的“垃圾企业”。该公司收购的要诀是,首先看“目标”有没有本公司不具备的资源,其次看“目标”的短处是否能以本公司的长处弥补,最后衡量做到这一切的成本是否超出自己可接受范围。
与之相比,中国企业的前期“功课”做得草率很多。一些企业自身缺乏海外调研能力,也不注重人员、资金的投入,仅依赖国外中介,或迷信蜻蜓点水式的“商务考察团”。
非百分百控股不收购
印度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还始终坚持支配权,绝不做“花钱却不能说了算”的买卖。米塔尔甚至提出著名的100%铁法则──非百分百控股不收购。与之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显得不那么讲究:联想对IBM品牌的支配权被繁复的合同条款紧紧束缚;当前传出的腾中收购悍马,买来的也仅是商标使用权。
此外,印度企业的治理结构、民法和商业法体系相当完善,不仅每年可把公司资产净值的两倍用于海外投资,管理层(包括家族成员)也大多在国外受过良好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更在家族企业中得到基层和中层历练。反观中国一些企业,不论家族、非家族,拍板人往往缺少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的素质、经验和魄力,决策、经营、判断上自然容易出现误差。
文章最后指出,对任何一个新兴经济大国而言,海外并购都是绕不过的一道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决策人博采众长,以最小的代价,尽快迈过这道坎,领到合格的“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