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2-4h(期间微信等,有效时间算2h内,物理时间按4h总计)
分享此书理由:我自己爱看,对作者的思路有共鸣,比如咖啡馆定价(我只喝星巴克的本周咖啡,因为它家其他咖啡不值这个价;想喝好喝的,我会去精品咖啡馆,或者自己买好豆子自己现磨现做),比如超市定价(我预测对了超市的牙膏定价泡沫;为了解某商品价格,会对比若干家价位,且乐此不疲、不嫌麻烦)。
第二章 市场对你隐瞒了什么?(上) 平均物理耗时=2h
靓点
· 稀缺的力量巨大 ,但并非法力无边,但拥有稀缺力量的企业为了让消费者付出更多,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
· 任何经营有方的企业都努力向每位顾客收取他乐意支付的最高价,而且它们能够做到。
· 当技术条件允许时,具有稀缺力量的公司可以利用高度复杂的方法定位客户。
· 公司想增加利润、使稀缺力量的价值最大化,所关心的是谁愿意多付钱,而非谁能够多付钱。尽管有钱,但本地工作者的价格敏感度更高。
· 要记住:除非拥有稀缺性,否则公司并不拥有多大力量,而且这种稀缺性常常是我们通过自身的懒惰赋予它们的。
· 产品定价,有时利用了价格定位招数,有时仅仅为转移产品本身增加的成本。但可以确定的,公司总是机警利用它们拥有的任何稀缺力量,从这种力量中挤出尽可能多的好处,而价格定位是做到这一点的最常用方式之一。
· 当我们走进超市时,哪些能够吸引我们眼球的商品之所以出现在这里,那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把吸引人、利润高的商品摆放在顾客走过的通道旁。至于什么商品有吸引力,这取决于顾客是谁。
· 目前盛行的游戏是以“天然”之名搞价格欺诈,搭“天然食品”的顺风车
· 如果你想买便宜东西,不要尝试寻找什么东西卖的便宜的商店,要尽量去买便宜的东西。之所以购物过程多花了钱,不是因为进入了“价值有问题”的商店,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地选择了高价位的商品。
· 顾客只有特别留心、记住、比较商品的价格,才能买到便宜货。如果你想再这种斗争中英国超市,认真观察分析是最佳武器。
· 每家商店都有那么一点稀缺力量,但有些商店比其他商店拥有更多的稀缺力量。
· 一种改变能够使至少一人获益,同时无人受损,那么我们当前状况为无效,或者用日常术语讲,就是状况可以变得更好,如果至少使一人获益的每种变化都必须将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种状况就叫做有效。这并不说有效的状况就无法再改进,只是说没有不付代价而做出改善的方式。
一、价格定位策略
案例一:咖啡馆如何区别定价
costa曾经的的“公平贸易”咖啡战略
星巴克有很多方法找出愿意接受咖啡加价的顾客
· 背景:costa利用伦敦眼租借的稀缺性,如何成功做到同时“向大方/社会
责任感强的客户获得高利润、从小气/社会责任感弱的客户赚取低利
润”?
· 手段1:第一级价格歧视(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即“个
体定位(unique target)”策略(ps:将每位客户作为独特个体,根
据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收费,这是二手车推销员或房产代理人的策略)
· 手段2:集体定位(grouptarget)策略=价格敏感度/“资深价格弹性”
· 效果:通过将成本差不多的产品价格档次拉开,星巴克能够找出对价格不敏
感的客户。相对于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顾客,两种方式都能代理啊更
多利润。
· 手段3:“自首”策略,比如通过提供产品不同数量、不同特征、不同地点等参数,让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自我爆露。
案例二:超市的客户定位与如何定价
· 案例:Wholefoods瞄准的是对“基本生活用品”理解不同的顾客
案例三:超市为何大降价
· 观点1:超市之间争夺相同的顾客
最好用高价套住忠诚(或懒惰)顾客的钱,再用低价吸引住便宜货买家。因为如果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即使对于价格最不敏感的顾客,也知道在哪里能买到便宜商品。所以商店不能坚持高价或低价,而应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价格定位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超市的特定商品总是在变动之中,而顾客一次购物到两家超市又太麻烦。
· 观点2:逆向思考“大减价”
把商品平时价格看作折扣价的溢价,随机方式的大减价也是随机方式的涨价——更有利可图方式是出人意料(比照大减价时价格)大幅涨价、而非以可预期的方式小幅涨价。对顾客而言,绕过可预测涨价轻而易举,但绕过出人
意料的涨价难,因为价值较低商品在涨价时人们甚至很少注意。
案例四:电影院爆米花为何卖得贵?
案例五:餐厅的高价酒(餐位高成本之一=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