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500 1
2009-07-03
求助: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7-3 10:45:18
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新中国成立后, 在完成经济恢复工作的基础上, 从1953 年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并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理论上看, 传统观点“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有无比优越性”占统治地位。从现实上看, 原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取得辉煌成就, 我国建立了国营经济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并且公有制程度日益提高。
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虽有三次变革(1958 年、1961 年和1970 年的管理权限下放、上收和下放) 但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仍然保留着高度统一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毛泽东时代(1949~1976)的经济发展成就,综合体现在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增长。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管理可称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其主要特点如下
(1)用计划管理代替宏观经济管理, 全国实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
(2) 政府直接管理宏观微观经济活动。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原材料来源、产品去向及工资分配等都由政府统一确定。
(3) 片面强调行政手段, 忽视运用经济手段, 排斥市场机制及价格规律的作用。
(4) 统收统支、统负盈亏, 否定企业应负的责任和应有的经济权益。
(5) 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 取消物质利益原则。
(6) 行政系统的纵向指令切断了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造成条块分割和封锁。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的管理
(1)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贯彻执行实现工业化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不断把更多的经济资源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转移
(2)在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实现的资源方案配置方案中,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尽可能多地将经济资源用于生产和投资,而不是消费;二是将劳动作为资本的替代品,增加劳动的投入以弥补资本的不足,即使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如此.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价的管理----抑制型通货膨胀的形成
(1)商品市场领域抑制型通货膨胀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中的重要经济现象,它的表现是市场明显感觉到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然而在国家干预下,物价稳定或基本稳定,因为排队,持币待购,行政配给在市场领域普遍,长期的存在.抑制性通货膨胀率与完全通货膨胀率最高的两个时期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其中1961年和1968年分别达到两个时期的最高点;再从26年总的趋势看,商品市场的抑制型通货膨胀和完全通货膨胀渐趋严重,而这些都是不能通过统计通货膨胀率完全反映出来的.完全通货膨胀=抑制性通货膨胀+统计性通货膨胀
(2)传统计划经济中,价格体系必须为计划目标即国家战略服务, 国家意志代替经济规律形成特定资源流向,因此强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价格体系,这种价格体系是不公平的.
第二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
这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动是双重体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农村
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
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亿万农民进城打工,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现象(家在农村,进城打工)。
        这项国家宏观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效果,广大农民直接受益,1978年到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15%,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5亿,为中国和世界历史所少见。
二、城市(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增强企业活力)
1、企业扩权(1978-1980)
2、试行经济责任制(1981-1982)
3、利改税政策的实行 (1983-1986)
这个时期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
(1) 实行间接管理和直接管理相结合这是用两种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代替过去完全用直接管理的办法。
(2) 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作用, 特别是提出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 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 扩大指导性计划,给地方、部门、企业更大的经济自主权。
(4) 在经济管理中减少行政手段增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但行政手段不能取消。
(5) 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反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第三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
一,这一时期宏观经济管理其主要特点如下:
(1) 以市场取向为出发点。宏观经济管理要坚持市场取向,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规模及结构要以市场容量和结构为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等。
(2) 实行间接管理为主, 间接管理和直接管理相结合。实行间接管理要按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
(3)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好机制, 但在经济体制转轨期行政手段不能完全取消, 并尽量减少。
(4) 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实行物质利益鼓励和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5) 实行以横向联系为主, 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相结合的开放网络。
二,所有制改革: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
        从1992年到现在10来年的时间里,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转换经营机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战略性改组,使国有经济从强调控股到强调控制力的转变。而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从“重要组成部分”到“共同发展”,到“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再到非公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004年,“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        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        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战略决策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        东西差距使非均衡发展战略遇到了巨大挑战
        进入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进展顺利
        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三,“三农”问题:多予、少取、放活: “三农”政策的基点
        进入2000年后,出现农产品“卖难”局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而农村“三乱”盛行,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土地抛荒,各类开发区在农村实行“圈地运动”,耕地数量减少,粮食减产,
        2004年1月1日更是就2003年年底的会议精神,建国55年来首次以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发了一个中央“一号文件”
        减轻农民负担——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
        改革征地制度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益的保护方面科学发展观与宏观经济政策
        早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改革的目标。
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完善这一体制,并提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7大任务。
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构建和谐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