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专题报告。参与讨论并提供材料的成员包括:张明、姚枝仲、李众敏、郑联盛、曾省存、马锦。执笔人为何帆。)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9年全球GDP 增长率将降至0.5%,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2%。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刺激经济举措,以应对二战后最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刺激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数额之巨,为世界经济史上所罕见。在危机刚刚爆发之后,主要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救助金融机构,防止金融危机再度恶化。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实体经济,主要经济体应对措施的着力点在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阻止经济下滑,促进经济复苏;金融危机已将全球经济带入了未知的境地,展望未来,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的着力点还落在扶植新兴产业,提前谋篇布局,抢占制高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促使经济回暖,但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全球经济走出衰退,尚需要更多的后续政策支持,现有经济刺激政策中的缺陷将在未来逐渐凸现。
主要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估计,全球金融体系因亏损导致的资产减记约为4.4 万亿美元。按照2008年的水平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的减记规模相当于37年的官方发展援助,美欧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3%。
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三管齐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方入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非常规的政策,实施全面的金融救市方案。第一,从资产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不得不低价抛售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救助的办法是政府出资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第二,从负债方来看,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纷纷“惜贷”,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短缺,救助的办法是各国央行通过各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试图缓解信贷紧缩的困境。第三,从所有者权益来看,遭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减少自由资本金,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救助的办法是通过直接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实施“国有化”控股。
美国的金融救助政策最早强调购买不良资产。2008年10月,美国政府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中就包括高达7000 亿美元的不良问题资产救助方案(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TARP),用于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注资。为了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美联储还推出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相对而言,美国在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方面,因为担心有“国有化”嫌疑,表现较为迟疑。欧洲在金融救助政策方面则较强调政府通过注资获得金融机构股权。比如,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英国向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三大银行注资370 亿英镑,法国向六大私营银行注资105亿欧元等。在这些注资方案中,以英国的方案最具代表性。英国向本国银行注资后获得的是银行的优先股股权,因而英国政府虽然是被注资银行的股东,但不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只享有优先分红的权利。英国政府还承诺,一旦对这些问题银行的注资在未来获得盈利,会把这部分盈利注入社保体系。在问题更严重的冰岛、瑞典,政府甚至直接接管金融机构,实施完全的国有化。欧洲各国政府一般不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有毒资产”,现在看到的案例主要是2009 年3月7日英国政府接手该国第三大银行莱斯银行集团2600 亿英镑的“有毒资产”,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对该行持股从现阶段的43.5%上升为65%。日本的金融机构经营较为保守,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少。日本也采取了收购不良资产、注资等方式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但规模相对较小。比如,日本用于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的资金约为10万亿日元(约1000亿美元)。2009年3月13日,日本向三家银行注资12 亿美元。
2. 扩张性的财政
各国经济刺激方案均包括减税、增加公共投资等内容。财政政策是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猛药”,也是“补药”。短期内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保增长、促就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维持社会稳定,从长期来看又可以扶持新兴产业、加速结构调整。
继布什政府出台的1680 亿美元减税方案之后,2009 年2 月奥巴马政府又通过了总额为7870 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Act)等。调整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已经超过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时期美国政府的支出规模。美国的刺激方案主要包括减税和扩大公共支出。在最新的刺激方案当中,减税约占35%。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项目,有着短期和长期双重战略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地在短期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是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有智力、技术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保障。因此,方案中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新能源技术方面。
欧盟各国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制约,财政刺激力度受到欧盟委员会的限制。不过,由于2005 年-2007 年的经济繁荣改善了欧盟各国的财政状况,各国均有一定的能力出台财政刺激方案,同时,欧盟委员会已于2008 年10 月允许成员国暂时超过3%的赤字标准。欧洲的财政刺激方案包括欧盟层面上的刺激措施和成员国的刺激措施。欧盟委员会于2008 年11 月26 日批准的一项涵盖欧盟27 个成员国、总额达2000 亿欧元(约占欧盟GDP 的1.5%)的经济激励计划中,就有300 亿欧元来自欧盟预算和1700亿欧元来自各成员国预算。欧洲的财政刺激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减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三个方面。英国的方案主要以减税为主,2008 年11 月24 日英国宣布的200 亿英镑经济刺激方案中,主要是将增值税率由17.5%下调至15%,2010 年再恢复至17.5%。其它国家的方案则基本上为综合方案。欧盟各国均增加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德国将于今明两年投入500 亿欧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法国在今年年初出台了265 亿欧元的振兴计划,111 亿用于公共投资。
日本在保增长方面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从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日本共出台了四个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占GDP 的5%左右。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向全国家庭发放2 万亿日元的补贴、通过政府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高速铁路建设工程、学校建筑防震、环境保护、儿童和老人护理等社会福利计划。日本为保就业也采取了专门的措施,计划在3年内动用10万亿日元,提供失业培训、扶持就业市场,在医疗护理、环保和旅游等领域创造140-200万个就业机会。四个经济刺激方案出台后,至少要新发行10.8万亿新债,使公债规模达到44万亿日元。到2008年,日本公共债务规模已经达到GDP的1.5倍,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
3.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表现出趋同的特征。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在危机之后均大幅度降低利率。2008 年12 月以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长期保持在0 至0.25%之间;英格兰银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350 个基点至1%,欧洲央行下调325 个基点至今年5 月的1%。2008 年10 月31 日,日本央行决定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现行的0.5%下调至0.3%。主要经济体同步下调利率,不仅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超低利率时代,而且进入了“零利率”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降无可降之后,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均采取了“数量宽松”政策,通过购买金融资产,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