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药企,尤其是集团药企,动辄进行战略规划就想进行全产业链整合,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战略决策。
北京鼎臣咨询医药战略规划中心专家史立臣(微信公众号 dingchenzixun)认为,药企的资源是有限的,而药企决策层的精力也有限,更关键的是药企的管理人才也有限,这就导致药企不可能在每个关键点都能做成顶尖,只能选择自身最为擅长的领域和关键点。对于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控制性整合,是在给药企增加无穷的麻烦和风险。
比如某药企因为做OTC产品,经常和药店终端合作,但合作的情形有好有坏。于是,这家药企就筹资进入药品零售终端,进行连锁药店投资,主要目的是强化自身生产的药品在药店的销售规模。但这家药企并不擅长连锁药店的关联,其所投资的十几家连锁药房并没有对其OTC产品提供大规模的销售量,反而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十几家连锁药店成为某药企的包袱。
但某药企进入的中药材种植领域,经过5年的运行,确实带来了较大的盈利。其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不但满足了自身中药原材料的需求,更多的中药材销售给其他药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成功,主要是负责的且处于决策层的高管人员原来就是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对这块业务非常熟悉,并有较好的经营思维和经营方法。并且,某药企对所需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都较为熟悉,可以轻易知晓和获取优质的中药材种植资源。
上述案例说明,任何药企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这些经营特点决定了这些药企只能从事自己主导和擅长的领域,而不要贸然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或许有的药企会说:“我可以找相关领域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全产业链各个领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这一点说法笔者史立臣不予否认,但需要明确的是,全产业链各个节点的决策都是药企决策层做出的,这一点根本无法通过外聘的管理人才实现。而你的决策思维基本局限于医药的生产经营,这就是很多药企进行全产业链失败的根本因素。
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注意到,在中国医药行业中,全产业链思维目前还没有真正做成功的企业。很多有这种做法的药企基本陷入管理混乱的泥淖,目前还在挣扎,艰难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