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穷的地方报销越少,看病越困难”
罗尔事件背后:儿童医保的“马太效应”
医疗费用204244.31元,个人现金只付3.6万余元,漩涡中的深圳罗尔尚算幸运。而贫困地区的孩子正陷入大病“越穷越难报销”的马太效应。(东方IC/图)
悖论的倒挂——大医院集中在北上广地区,到这些医院属于“跨区域治疗”,报销比例会更低。
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方政府保障弱、异地就医报销更少,结果是,越是贫穷、保障越差,越看不起病。
与身处深圳的罗尔相比,贫困地区的家庭,获得社会救助也更为困难。
因为利润太低,健康商业保险,同样罕有业务员主动销售。
“必须把医疗作为一个保障所有人的福利体系进行设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公费医疗、医保、新农合,碎片化得厉害。”
在一个名为“儿童因病致贫”的五百人微信群里,对于儿童大病医保的讨论,自罗尔募捐风波后,一刻也没停过。
他们都是恶性肿瘤患儿的家长,来自天南海北,集中到北上广等医疗条件好的大城市看病。和交流求医问药经验的病友群不同,这个群目标清晰——“因病致贫是儿童恶性肿瘤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的目标是引起国家重视”。
2016年11月30日,深圳市第一时间公布罗某笑的报销清单后,讨论达到了顶峰。
“天壤之别!”家长们感叹。
按照深圳市社保局公布,罗某笑2016年9月8日至今三次住院,共产生医疗费用204244.31元,其中医保记账16.8万元,个人现金只支付了3.6万余元,说明医保支付八成以上,这其中包括了基本医疗保险、深圳地方补助和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
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他们发现,地方不同,报销比例和政策悬殊:同一个检查、同为门诊化疗、同一种药品……不同地方能否报销,千差万别。
“命不好,没生对地方。”对比深圳的罗尔,家长们沮丧地抱怨。
难以复制的深圳经验
家长们理想中的保障体系,并非一日建成。
“深圳开展医改比较早,1992年就开始探索了。”深圳市人社局医保处李中齐副处长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罗尔的女儿受益于深圳医保体系的三重保障。
首先,深圳基本医保支付最高为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以2015年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753元/月来计算的话就是48.6万元。其次,基本医疗保险连续参保时间满72个月以上的,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最高为100万元。再次,针对重特大疾病,深圳还有20元重疾补充保险,只要自付超过1万元,就可再报销70%。而且,深圳社保缴费比例低于国家规定,尤其是医保三档缴费比例为0.55%,仅为国家规定上限的1/16。
对于少儿来说,深圳门诊大病最高可报销90%,住院费用超起付线以上部分支付比例高达90%。2015年,深圳更将11种靶向药所发生的费用纳入重特大疾病使用目录,最高可报销15万元。
但这样的充分保障,对全国很多地方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以深圳为例,2015年,深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6.770亿元,其中家庭及个人缴费收入10.539亿元、各级财政缴费补助5.834亿元,利息收入0.397亿元;基金支出13.659亿元,其中待遇支出13.659亿元;当期结余3.111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14.176亿元。
而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天津、湖北、重庆、贵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地区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不足6个月支出。——对于这些地方的政府而言,复制深圳模式,无疑有着巨大的压力。
越是欠发达,越限制跨区域就医
表面上看,从全国层面,现阶段儿童大病保障并无太大区别,三个层次的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第一层次是基本医疗保险。在我国,目前基本医保覆盖率为95%左右,但报销比例低,且可报销最高限额也较低,实际报销比例只有10%到55%不等。城镇居民总体比农村报销比例高。
第二层是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主要是对特定病种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且逐年加强,缺点是只保障部分病种。
第三层是大病医保政策。2015年底,国家全面实施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即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这是由政府从医保基金划拨资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对参保人患高额医疗费大病、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二次报销”。但不包括有正式职业的人群。按照设想,通过两项政策的叠加,实际报销比例可提升到60%-70%。
但在全国,医保统筹的行政级别并不相同。部分发达地区省份,已全省统筹,而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限制跨区域就医的报销。
这和中国现阶段高度集中的医疗资源形成了悖论式的倒挂——因为大医院集中在北上广地区,一旦到了这些医院,都属于“跨区域治疗”,原本不多的报销比例会降至更低。
因为一场大病,原本普通甚至小康的家庭陷入了灾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山西汾阳,身患横纹肌肉瘤的儿童天昊,到北京求医。但很快就遇到新难题:医保和报销。
“同样就是一种病的,交的钱是一样的,为什么报销的钱就不一样?有的地方十万报八万,有的地方十万报两万,心理就特别不平衡。”天昊爸爸不能理解。
另一位河北衡水农村的白血病儿家长说,因为新农合报销上限只有8万,自费药不报销,他们第一次入院七万多的花费,费尽周折,最终才报了一万来块钱。而整个疗程下来至少需要三十万。“还得自己先垫付,报销的钱两个月后才下来。”
即使是在省会城市郑州,这样的困境也依然存在。根据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的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最高支付限额方面,居民医保达到40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10万,商业补充保险30万);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方面,居民医保的最高报销比例达到80%。
但患儿君君的母亲向南方周末记者诉苦,她孩子确诊白血病时还不到二岁,为救命辗转来到上海。现在疗程暂告结束,总共花费30万左右(不包含生活费),最终郑州社保只给报销不到5万元。因为,抗生素和高端化疗药都不能报销,大城市病房紧张,很多时候只能在门诊治疗,而门诊“一分钱也报不了”。
罗尔女儿的危险,他们同样经历过。君君在第二个化疗疗程中感染,住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感染往往是儿童重病中最危险也是花费最大的部分。
“米开民(一种抗真菌药物)用了三万多块钱,不报销,培门冬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选药物)一针5000块不报销,在门诊做抗感染治疗一个礼拜8000块一分不报……”君君妈说。最后,她只能把家里唯一的房子卖了。
粗略统计几十位病儿家长的报销单据,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实际报销费用占总费用报销不到30%。这和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华俊测算的结果类似——“大病患儿的实际报销比例在25%—45%,费用超过封顶线,实际报销比例会进一步降低。”
“我们第一个疗程花了十几万,但二次报销只报了2800元。”君君妈想不通,而同一医院上海市户口的孩子,缴费时直接减掉一半的费用。
各地区的现实差距
转自:
http://www.infz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