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主播剖析中国龙VS美国鹰
《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美]法里德·扎卡利亚 著,赵广成、林民旺 译 ,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编辑的话
经济危机不期而至,拿破仑的呓语(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颤)再度喧嚣。虽然美国深谙对付传统的“军事·政治”崛起之道。但是,如果中国恪守低调而温和的行事风格,只寻求扩大在世界上的分量、增强友谊与影响力,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国一点点地消磨美国的耐心和意志,逐步在亚洲使美国边缘化,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国悄然取代了耀武扬威、自命不凡的美国,美国又该怎么办?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便再爆发一场新冷战,但对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不实行僵化的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将实力耗费在没有意义的军事干涉上,美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以上问题的提出与答案来自于中信出版社的新书:《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是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CNN节目主持人。下面摘取其中的第四章(中国:大国的崛起)让您先睹为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苟同于书中的某些观点,但这至少是一扇窗,可让我们得以窥视西方媒体对当今中国的看法。因为这本书是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一本书。
中国的苏醒
美国人也许对“美”赞不绝口,但真正能令他们为之震撼的是“大”。想想如下事物便一目了然: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加利福尼亚的红杉树、纽约的中央大车站、迪士尼乐园、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美国军队的建制、通用电气公司、麦当劳(奶酪)双层汉堡和超大杯拿铁咖啡。欧洲人崇尚复杂精妙,日本人偏爱小巧玲珑,美国人则青睐气势磅礴,对超大规模更是情有独钟。
这也正是中国令美国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中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就使美国相形见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达美国的4倍。100多年来,美国的传教士和商人一直踌躇满志,幻想着要拯救10亿人的灵魂、消除20亿人的腋臭,但这始终也不过是做梦而已。中国是很庞大,但却相当贫穷。赛珍珠的畅销书《大地》(The Good Earth)(后来改编成了戏剧和电影)是这样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的:疲于奔命的农民、欲壑难填的地主、饥荒和洪水、瘟疫和贫困,一幅农业社会的惨淡景象。
拿破仑曾经说过(也许是他人杜撰的)一句名言:“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颤。”中国似乎就是按照拿破仑的指令,昏昏沉沉地睡了将近200年,成了供列强争雄的俎上之肉。历史上,日本曾经对中国亦步亦趋。但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日本在战场上都强于中国。
中国的苏醒使其国内经济和政治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崛起的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改造着。从广义上说,后美国世界受“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这两大力量的支配,中国目前也正不遗余力地在这两大力量之间进行调和。一方面,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压力迫使中国融入世界,但同时也会造成国内的裂变和社会的动荡,因此中国一直在寻求以新的方法使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保持统一。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增长意味着中国越来越踌躇满志,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很大程度上讲,后美国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取决于中国如何在“融合”与“分裂”这两大力量之间实现平衡。
历史学家回顾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时,往往不约而同地将1979年视为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超级大国由此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中国改革的信号是在1978年12月一次出人意料的会议上发出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正式会议召开之前的一次主席团会议上,刚上台的中国共产党新领导人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让事实(而非意识形态)为中国指引发展道路。历史证明,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讲话。邓小平强调:“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从那以后,中国就是这样做的,从而走出了一条务实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令世界震惊。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是有史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最快增长速度。同期,中国大约有4亿人摆脱了贫困,如此大规模地减少贫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增长了近7倍。30年来,尽管中国历经挫折和偏差,但它毕竟实现了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脱贫致富。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发展样板。
中国的变化之大令世人难以想象。30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每8年就翻一番。1978年,中国的空调年产量只有200台,到2005年就增加到4 800万台。目前,中国一天的出口额就超过了1978年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在此期间,对于任何一个到过中国的人来说,数不胜数、天翻地覆的变化都会令你眼花缭乱。15年前,我第一次去上海浦东时,那里还是一个没有开发的村庄。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上海市的金融中心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像一座座巨塔拔地而起,上面镶嵌着精美的玻璃和金属材料,每当夜晚灯火通明时,宛若一棵巨型圣诞树光彩夺目。浦东新区的面积是伦敦金融新区金丝雀码头的8倍,与芝加哥整个城区的面积相比,也只不过稍小一点而已。100年前,芝加哥曾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今天的重庆已经成为继芝加哥之后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样板,其人口正以年均30万的速度高速增长。然而,重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20个城市全部都在中国。
上海虽然令西方人心驰神往,但北京仍然是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甚至经济中心。北京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与奥斯曼男爵19世纪时为巴黎制订的建设规划非常相似。①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开工新建了6条地铁,一个长43公里的机场轨道线,一个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新(当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航站楼,面积达125平方公里的由环北京绿化带改建的公园,还有一个总面积12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人们看到新北京的城市模型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阿尔伯特·施佩尔①在20世纪40年代为柏林设计的宏伟城市规划。事实上,他的儿子小阿尔伯特·施佩尔也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并为北京设计了从故宫到奥林匹克公园、全长8公里的林荫大道。然而,小阿尔伯特·施佩尔认为,他父亲当年为柏林设计的城市建设规划,无法与当今北京发生的变化相提并论。北京的变化“比柏林大,而且大得多”,他由衷地赞叹道。
现在,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一些有关中国的统计数据,而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会让听到的人惊得目瞪口呆。毫无疑问,这些数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当你听到的时候,它们大都已成“过去时”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销售市场。2005年,中国的建筑工地有26亿平方米之多,是同期美国建筑工地面积的5倍多。在过去的15年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暴增。在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英国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如今这一称号非中国莫属。目前,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放映机和鞋类商品都是由中国生产的。
要想感受中国在低成本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到沃尔玛就可略见一斑。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之一,年收入是微软公司的8倍,占美国GDP的2%。它雇用了140万名员工,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和IBM这4家公司的员工总和还要多。沃尔玛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它通过高效(也许有人认为是残酷)的管理向顾客提供了可能的“最低价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沃尔玛采用高新技术,推动经营管理创新,也许最重要的是不断寻找低成本生产商。如沃尔玛每年从中国进口商品大约180亿美元,它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因此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中国还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中国不会是又一个日本,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没有走日本(或韩国)式的发展道路。日本和韩国都实行一种出口导向战略,其国内市场和社会都是对外封闭的,中国则向世界全面开放。如今,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贸易与GDP的比率)高达70%,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过去15年来,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增长了7倍多。2007年宝洁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超过25亿美元,它的很多产品都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比如海飞丝洗发水和帮宝适纸尿裤。据星巴克咖啡公司预测,到2010年,它在中国的咖啡厅总数将超过美国。中国对国际品牌也很开放,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品牌人物。宏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新中国的标志,这其中大都有外国建筑师的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重要场合,为此北京曾经选择了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来执导。中国给一位外国人如此重要的角色,这在日本或印度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持有者。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比位居第二的国家(日本)多50%,是欧盟所有国家外汇储备总额的3倍。拥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未必是明智之举,但它确实表明:无论遇到任何动荡或危机,中国都将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恢复能力。总而言之,这一切使中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最大的产品制造国、第二大消费国和最大的储蓄国。但中国不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从军事、政治或经济等任何角度衡量,中国在几十年内都不可能超过美国,更不用说在所有领域都获得支配地位了。可是,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这将为国际体系注入全新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