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 ... xytqav9447210.shtml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首先回顾历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是古典经济学、自由市场的理念占主导地位。那时ZF干预少,主要特征是金融自由化。但是这样的时代,所带来的问题是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由此导致1929年股市崩盘以及三十年代大萧条。在大萧条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对经济、金融的认识,有了很大转折,使得凯恩斯的“大ZF、大银行”理论占主导地位。
凯恩斯的大ZF即财政扩张,大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凯恩斯主张是对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即中央银行稳定金融、经济这个功能大幅扩张。
在ZF管制的年代产生什么效果?哈佛大学教授Kenneth Rogoff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This Time Is Different》,总结了过去几百年西方国家金融的历史,他发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中,只有在50、60年代,差不多20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在此之前或之后,都有金融危机。
所以,凯恩斯的大ZF、大银行带来的效果是,没有金融危机和资产泡沫。但负面效果是短缺性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出现。
到了70年代,通货膨胀和短缺性经济达到顶点,出现滞胀。人们又开始反思ZF干预太多的问题。所以,从80年代初开始,又回到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我们称之为新古典经济学。其所带来的效果是,过去几十年,似乎又回到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引发了重大反思。事实上,类似的金融危机,在80年代初的金融自由化开始阶段便已出现,如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90年代初北欧金融危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是对早期的危机,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较小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是其治理机制、金融监管出问题,不能代表主流,没有普遍意义。
直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才促使人们反思,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金融危机是有普遍意义,且难以逃避的。
那么,现在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我认为是处在一个重新向凯恩斯方向回摆的时代,虽没有像30年代战后那么剧烈,但方向是趋同的。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当前业内讨论颇多的是,ZF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是如何的?个人觉得这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看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在几十年金融自由化以后,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泡沫、金融风险和贫富分化。所以,当前加强ZF监管就是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不是对“对与错”问题,而应放在历史的大视角、大转折点背景下来探讨。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小时计算,如0.5小时)
0.5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小时计算,如20小时)
39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