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976 5
2016-12-16

                                                   我的哲学研究报告

                                                             高旷

       我的哲学探讨是从最基础的认识论开始的,我认为,如果不能深入探讨一下认识的最一般过程及其局限性而谈哲学,就像是不打基础而建高楼大厦。因为,所有的理论(当然包括哲学理论)都是从最基础的感性认识开始的!

       用物理科学与生理科学的常识,对认识的一般性过程进行探讨后,我有了新认识:第一,人的感知区域极其狭隘。第二,人就像是被“预先编程的智能生物机器”这个提法是非常有根据的!第三,任何生命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偏知与偏见,而不是正见与遍见。

       视觉器官阈域: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

       听觉器官阈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温度感受阈域: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时间一长就会受伤。

      人的其它器官的感觉阀域也是如此狭隘。

      不仅如此,人类等生命的大脑(意识)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认知)传递过来的信息!大脑(意识)所反映(认知)的信息并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失去本来面目的,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东西。譬如,人眼接受到的光波就是电磁波,反映到大脑里,却是各种颜色。且,绿色(光波)和红色(光波)的波长本来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反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彩。更为吊诡的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光波的解读也会不同,例如人类的色盲现象。

      感觉器官自身局限性与编程性决定了任何生命对周围信息的获得都是残缺不全、挂一漏万的,因而是相对的、片面的,不是正见与遍见。
      科学研究证实,其它生命的感觉阀域与人相比或广或狭;狗眼里的世界只呈现黄-蓝-灰三种颜色;牛、羊、马、猫等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基本颜色;鸟类可看到至少5种光谱带;鸽子能够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

       生活百科常识告诉我们,粪便所散发的气味,人类感知为“臭”,而蝇类可能解读为“香”;硫化氢气体对人来说是剧毒的,但对于某些深海生物是不可或缺的“氧气”;100度以上的高温对人来说是绝对不可以承受的,但对于某些深海生物来说恰恰是适宜的;甚而,几千度以上的高温环境,照样也有生物生存。对于人来说有黑夜,但对于某些能接收红外线的生命来说,可能不存在黑夜;对于能接收紫外线的生命来说,一切可能都是透明的,没有阻隔……
      由此可以推论,不同的生命意识体对相同环境条件(世界)的感觉、体验、认知与解读是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客观世界”的体貌在不同生命中的感觉、认知与解读中是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的生理结构获得的外在“实体”信息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生命反应、解读、认可不同的所谓“世界”!什么样的生命反映、解读、认可什么样的世界;怎样的生命有怎样的“世界观”。

      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哲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感知与经验基础上的。如果感知与经验都是狭隘的,甚至一种偏见,那么,我们人类的理论还靠的住吗?对于这个问题,研究哲学的朋友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果说上面的探讨是科学,那么,如果对上面的问题进一步引深,就是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生命到底能不能完整、全面的认知自身世界?

       就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多年。科学、国学、宗教都有所涉猎,最终,我从佛教中寻求到了答案:第一,任何生命都活在自身的感性世界里,感性世界相对他们(我们)就是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天(自然)人(生命)合一;第二,理性真实就是实相无相,有相皆虚妄《金刚经》(是见尽非真《六组坛经》);只可意会,不可言表。

       也就是说,角度、立场、坐标系、参照系是决定物、事、理真假、虚实、对错、好坏的标尺!这与江西社科院研究员陈建国老师的哲学研究不谋而合:条件决定规律。

       由此,在感悟佛教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哲学命题:一处不立  处处能立。亦即任何角度与立场都不立,任何角度与立场都能立;这既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另一种极致表达,这更是佛教智慧在语言文字上的哲学表述。

     《佛藏经》云: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即是非住;香严禅师悟道时说:“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但凡有所立,即是有所执;凡有所执,必有取舍;若有所取,则其它尽舍。如同无垠的大海,不论取一勺、一碗、一盆、一缸、一池塘,不论取得有多大,但有所取,即便放弃了整个大海。
       哲学理论也仅仅是理论、概念、语言文字,而宇宙万有不是以语言文字的存在而存在的,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互通信息的工具之一,是人类现象的衍生物。
       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不是道,只是方便、工具;弄清语言文字与其所指代的事实真相具有相异性,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观察世界,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对待世界,更不是用理论教条来审查世界。正所谓:以指指月,指终不是月!

       语言文字符号是有用性与无用性的统一;有益性与有害性的统一。

       我认为,研究学习哲学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要明白: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佛教也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因为,你毕竟仅仅是极其狭隘的观察世界的一个点、角度与立场,而世界的确是立体的、动态的、圆融的、无不联系的,除非你如如实实、真真切切证悟到这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16 10:54:35
唯物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0 02:28:58
当下知返 发表于 2016-12-16 09:21
我的哲学研究报告                                  ...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我们直观到的某物,在任何一个主体中都不会相同,但我们却有相同的认知形式。我们直观某物,某物的信息不会反映在某物的表象上,而是形成我们自己的感觉表象。到此为止,你会说各人的感觉表象并不一致,但你会承认你是个无理性、不会思维的存在者吗?不会。当你看到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一个腐烂的苹果,一个青苹果,一个小苹果,你都会承认它确实是苹果。因为你认识到的是一个理念,你的理性会不自觉地对感性的杂多材料进行知性还原。人类不会因为少数色盲(或其他感知缺陷者、智力障碍者)而怀疑自己的知性结构。同样,我们不会因为禽兽表达了与我们不同的感受,就以为我们对这个现象界的认识无能为力,除非你承认我们的认识能力与禽兽同。而且就算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物反馈了不同的觉受,那也只能说明感觉经验的不可靠性,或口味儿趣味的不同,这还只能算作包含质料的对象思维,还没有上升到纯粹的形式思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0 02:37:45
当下知返 发表于 2016-12-16 09:21
我的哲学研究报告                                  ...
当然,也不是非要走这条科学形而上学的道路,走自然主义道路也未尝不可,中国和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虽不能发展科学,但至少能够陶冶心性,过着能极好体验生命、贴近生命的日子,也能活出境界,极大地丰富每个个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5 01:2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5 01:27: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