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nsiro2008
从世界范围来看,钢铁业的发展不外乎两种主要模式。
以独联体国家为主的成本领先模式 和 以欧美(包括日本)等西方国家为主的技术领先模式
可以说,长期以来,相对处于低端的中国钢铁产品在出口方面一直面临独联体国家的竞争压力;而在发展高端产品方面则面临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瓶颈。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产品方面,也可以说是供给方面,中国钢铁业在质量上并不具备任何的优势,而数量上的明显过剩是个累赘。但好在中国国内钢铁需求量较大,且对质量要求不高。中国钢材消费的53%都是来自于建筑行业,这也是楼主基于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对行业前景持乐观的重要原因。机械行业的消费大概占20%,较火的汽车行业仅占6%,造船业4%左右。
显然,任何行业的前景并不只是取决于供给或需求的单方面,并且,前景本身也是个模糊的概念,其衡量受个人价值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国家一直以产量来衡量这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产量继续增多就意味着前景美好,那各位明天就可以去大肆购进钢铁股了。行业利润也许是个不错的指标,但如果它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基础上,那也要大打折扣。实际上,国外很多的钢铁产品都是通过电炉生产的,而非高炉,对环境的损害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行业的前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员工、企业和对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这个就不细说了,要扯的话,太多了。意思就是,“前景”这个东西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和因人而异的。建议楼主确定下,更细化一点,分成几块,那样就更具针对行了。
就目前国内钢铁业的情况来看,个人认为,国家一方面希望钢企通过对原料的控制和自身集中度的提高,从纵向和横向上减少交易成本,实现低成本,类似于SCP竞争范式,通过引导结构来影响利润;另一方面,国家也希望钢企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加大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独特性,这可以减少高端产品对进口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