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在我国正处于起步初期。中国作为国际碳排放资源大国,碳减排量占全球市场的1/3以上,存在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碳交易在我国还并不活跃。
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部郑大卫表示,以往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企业主往往直接与国际碳基金、国际投资银行等境外买方进行碳交易谈判。境外买方凭借其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专业能力,掌握碳资产的定价优势,主导CER(经核证的减排量)交易。而我国CDM项目的企业主由于缺乏专业能力和交易经验,对碳市场交易动态掌握不足,承担了较大的开发与交易风险,在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
正是看到了目前国内“碳金融”交易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潜在市场,浦发银行、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等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展开抢滩“碳金融”市场,包括推出CDM项目开发咨询服务、项目融资和碳交易衍生产品等。
浦发银行投行业务部总经理杨斌表示,中国 CDM项目存在很大的需求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据全球知名的碳咨询公司预测,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对于银行来说,将在碳交易全程参与中获益,包括前期项目融资、汇款和资金管理等。此外,引进CDM项目的企业新增还款来源也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长三角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陶康华则表示,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碳金融”必将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商业银行介入CDM项目的开发和咨询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在企业签署单边项目的前提下,如果商业银行可以承担项目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风险,那么将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作者:杨斯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PS :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为此,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那么,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商机。
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