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2009日本蓝皮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发达国家的国别蓝皮书。中国此前也出版过《日本经济蓝皮书》,但毕竟是经济领域,而不是针对整个国家。8月19日,我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09日本蓝皮书》首发式暨日本形势研讨会”。
会议前,我向一位内部人士咨询:“为什么第一本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呢?”。对方回答说:“主办方曾想过美国、俄罗斯等,但它们确实太大,不好运作。作为第一本,压力有些大了。而日本呢?规模没那么大,但对中国来说却很重要,就落脚到日本了”。
《蓝皮书》由总报告、经济篇、政治篇、外交篇、中日关系篇、社会文化篇、学术动态篇、资料篇以及文献篇组成,长达483页,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各领域的动态。报告也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内容:“影响日本经济的国际因素”;“毒饺子事件与食品安全问题”;“麻生内阁与自民党派阀政治”;“中日东海共同开发与国际化实践”;“日本新闻媒体的中国论——以《读卖新闻》北京奥运会述评为例”;“中日关系中的日本与台湾问题”;“日本性别平等状况及相关对策”等。
撰写者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总体而言,2008年日本形势严峻”,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下,股市暴跌,出口下降,日元升值,实体经济遭受重创。福田就任首相不到一年即闪电辞职,‘1955年体制’崩溃后的政党政治仍旧处在动荡与摸索中。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日本积极参与亚洲以及对非洲经济合作乃至国际事务,以实现‘主体性外交’的战略意图。而雇佣结构的变化给日本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贫困阶层人口增加,加速了社会转型期的分化和重构”。
与会者非常关心8月30日日本大选的结果。在经济依然陷入低迷,最早2010年才能走出困境,国民对现状的不安和不满并存的形势下,有可能发生“政权交替”的历史性大选对整个日本的国内格局以及对对外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日本能告别自民党一党独大,走向真正的两党制吗?
一位社科院日本所的专家指出:“我不认为此次实现政权交替就意味着两党制,该认为政界重组,说要‘制’,就必然需要反复的更替,但作为属于东方文化的日本不会容易形成西方意义上的两党制。而假设民主党获胜,其对华政策及中日关系与福田时期差不多,比麻生时期强点儿”。听完发言,直观反应,“到底强在哪里,或者强到哪里?”
我对《蓝皮书》的立场部分赞成,也有不同的意见。“朝野各党缺少政治理念和自身改革的情况下,国民投票的标准已经‘不是投给优点相对更多的党,而是选择缺点相对更少的党’。调整政治结构、建立新的政治模式仍是横亘在自民党乃至整个政界面前的一个难题。”我高度赞同这一说法,如今日本政界带着“新保守”色彩,面临重组格局的背后存在的无非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们看到的则是处在转型期的日本政治的必然现象。
至于日本对外关系,我觉得中国学者的反应有些过分。例如,《蓝皮书》举出了去年日本主办的两场国际会议:北海道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7月)和横滨“第四届非洲开发会议”(5月),并把日方的“战略意图”分别判为:“通过否定八国集团峰会‘扩容’来维护其亚洲成员国的‘唯一性’,努力拓展日本外交‘空间’,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争取‘入常’,表现出不断扩大日本参与亚洲乃至国际事务的‘主体性外交’意向”;“突出‘援非’议题的重要性,展现出急于拉拢非盟,积极开展非洲外交动态。一是希望在日本‘入常’问题上获得约50个非洲国家的赞成票;二是通过加强与非洲的经济关系,确保日本所需要的丰富自然资源;三是弱化中非关系的发展势头,化解中国从2000年开始定期召开的有非洲领导人参加的‘中非论坛’的影响力。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基于学术兴趣,围绕日本“主体性外交”的内幕和真相,从“唯一性”、“扩容论”、“削弱论”等角度向日方施加压力,辩护中国的立场,奉献于“国家利益”。这类解释方式横亘于中国人的对日观和日本人的对华观之间,已经成为了“静态”。问题是,学者的分析过于“零和博弈”或“国家利益”式,刻意强调对立面和冲突面,而弱化融合面和合作面。
会议中有一场“中日对话”。前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提出:“蓝皮书并不代表官方立场。重要的是,蓝皮书能够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开阔读者的视野”。日本驻华使馆公使片山和之则提出:“我今天出席并不意味着日本政府的立场等同于蓝皮书的观点。但我知道,中国的日本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我们也将好好分析中国的动态,但愿与中方共同进步”。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蓝皮书》未来应该成为国内多方面,甚至日方人士共同参与撰写的交流平台。我想,倘若由中国官方机构出版的研究成果汇集了官方、民间以及外国人声音的、多样化了的思想交锋和碰撞平台,它对中日关系来说是大进步。
中国媒体对如今日本内政的大量而详细的追踪,对中国的政治以及其“对日观”带来哪些思索?无论是带着问题的“世袭现象”还是“首相频繁更迭的日本政治”。“中国按汇率计算的GDP即将超过日本”这一现象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去年中日共同签署“第四个政治文件”,两国都承认各方在国际社会和发展方向上的“和平”地位。然而,两国政府之间、更是公民之间却依然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是个现状。那么,它们究竟给我们的正常交流和相互信任造成哪些影响?是无所谓,还是感到障碍?希望可以在未来的《蓝皮书》中找到答案。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email=kyoshikazu@gmail.com]kyoshikazu@gmail.com[/email]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8394&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