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新意不是很多,也可能是智所长的应景之作。但我在某网站对其回帖评述时,发现问题并不是很简单,里面有不少值得思索的问题,这里把原文和评述一并贴出,供有兴趣的朋友探讨——whm303】
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解读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对立”(1)
智效和 (北京大学马列所所长)
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斯大林和马克思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而是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马克思并不否认在这样的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在商品生产会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的问题上,斯大林和马克思的不同观点也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讲的是价值规律作为基本规律的商品生产,斯大林讲的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的新型的商品生产,并不否认在价值规律的自由调节下会导致资本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也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发展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与商品生产的关系,理论界多年来流行着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方面,人们知道,马克思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人们从实际生活中又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主义中非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可。马克思到底讲得对不对?怎样认识现实社会主义中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些论者认为,马克思讲的是发达国家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在那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自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后来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在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必须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种解释虽然包含着合理的内核,但在无意中制造出来两个特征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各讲各的社会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二元化了。另一些论者又简单地用现实去“检验”马克思,以为马克思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空想”。殊不知,否定了马克思的这个基本观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其他基本观点(社会所有,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没有阶级和国家)也都站不住了,这就不仅给马克思主义(至少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否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打上了问号,也使得我们无法对现实社会主义中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斯大林第一个在语言上明确讲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说得对不对[1]? 为什么他和马克思的看法截然相反?以往人们说,斯大林在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在斯大林和马克思之间建立起恰当的逻辑联系,以为他们讲的都是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商品生产的命运问题,导致这种“发展”说既无助于理解马克思有关思想的科学性,也不能真正弄清楚斯大林的发展在哪里。后来人们又批评斯大林,批评他不把生产资料看作商品,批评他不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等等,但是,这种批评又是以混淆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与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的差别,混淆斯大林讲的社会主义与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差别为前提的,实际上也没有在理论上搞清楚斯大林该批评的地方在哪里。及至如今,人们以为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的关系已经在理论上完全解决,很少有人再去理会马克思和斯大林的有关论述了。有鉴于此,本文重提马克思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对立”看法,力求给出逻辑上一以贯之的解释,相信这样的讨论并非没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节叙述马克思和斯大林的有关“对立”观点,第二节分析产生这种对立的原因,阐明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并不对立,第三节评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他与马克思的一致性,第四节则是由上面的讨论引出的一些带有结论性的议论。
(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上,以及商品生产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问题上,马克思与斯大林的说法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说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斯大林说社会主义社会有商品生产;马克思说商品生产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斯大林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这同他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是相一致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就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他看来,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再也不能驾驭它的生产力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为什么占有不跟着也社会化呢?马克思的结论是占有也应社会化,这样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占有的社会化,在他的著作里,就是在未来社会实行社会所有,即整个社会的劳动者联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在实现了社会所有的条件下,不存在相互分离的生产者,人们为共同的利益进行生产,生产者之间也就不需要商品交换了。生产的社会占有,商品生产的消亡,意味着人们之间的阶级差别和实行阶级统治的国家也随之消亡;反之,如果存在商品生产,那就意味着人们之间还将保留阶级差别,意味着社会还没有从阶级对立中得到解放。所以,在马克思看来,有商品生产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有商品生产。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他们批判这样一些社会主义者,比如法国的蒲鲁东,德国的杜林,后者主张在保留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消除资本主义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有剥削的商品生产正是从没有剥削的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又想保留商品生产,又不想要资本主义这个结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马克思挖苦蒲鲁东,说后者把商品生产永恒化,把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对立起来,想以此来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对他的这种机智不能不感到惊讶!”[2]
与
蒲鲁东主张取消了货币条件下的小生产者的商品生产有所不同,杜林主张让货币充分发挥作用的、以经济公社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恩格斯这样批判杜林:“他和蒲鲁东完全在同一个基地上进行活动。像蒲鲁东一样,他想消除由于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弊病,办法是利用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去反对这些弊病,而这些弊病正是由这一规律的作用产生的。像蒲鲁东一样,他想以幻想的结果来消灭价值规律的现实结果。” [3]
马克思论证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价值这个概念不仅包含了货币的萌芽,而且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及其冲突的萌芽。历史上,随着货币的出现,商品形式的普遍化,商品形式和货币就侵入那些为生产而直接结合成社会的共同体的内部,把共同体逐渐分解为一群群私人生产者。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一部分生产者逐渐富了,一部分生产者逐渐破产,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货币,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没有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力,结果出现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这是价值规律的现实结果。因此,当杜林企图在经济公社的基础上让价值和货币发挥消灭剥削、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作用时,恩格斯就指出:“如果杜林的经济公社能实现的话,货币也必将以同样的自然必然性,不顾一切‘法律和行政规范’而使它解体。” [4]因为,在经济公社内部,有的人会积累起钱财,而货币又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任何生产要素,这就有可能导致货币的资本主义式的利用;个人钱财越积越多,经济公社就会受私人金钱的支配,被支配到一定程度经济公社就破产了。
斯大林也有他的道理。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辨析了社会主义革命把“全部”生产资料国有化和“一部分”生产资料国有化这样两种情况,认为在资本主义和生产集中不够发达的国家,由于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可以国有化的仅仅是一部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还不能消除。他说,在苏联,当剥削制度被消灭之后,社会主义生产的全民的形式和集体农庄的形式这两种公有经济之间,城乡之间,“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是必要的东西”。[5]
针对商品生产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斯大林指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由于所有制不同了,苏联的商品生产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 [6]
上面介绍的是马克思和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不同观点。两人的说法看上去是截然相反的,但又各有各的道理。